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甘霖:孔子思想的先世渊源考论

    摘 要:春秋晚期是世族衰落但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作为殷商王室、宋国公室后代的孔子,信而好古,其所好之古,理应包括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梳理孔子的祖先世系,探究孔子思想与其先世之间的具体关联,可以发现,孔子家族由王室而诸侯而公卿而士族的衰变过程,对孔子思想影响很...

  • 王晓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眼中的孔子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此句充分彰显了孟子对孔子的推崇与敬仰之情。即便是与孔子弟子相比,孟子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也不遑多让。根据黄怀信的统计,《孟子》一书引孔子语22次,其中8处可与《论语》对阅。(参见黄怀信:《〈孟子...

  • 樊志辉:体验、体证与见证、论证——孟子“四端”阐释的连续与间断

    摘要:孟子的“四端”叙事在儒门心学叙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四端”叙事不仅是儒家心性学的理论基础,更是儒家王道实践的理论奠基。跳出儒门共同体审视“四端”叙事会发觉其看似连贯的逻辑中存在着某种跳跃与断裂。这与叙事言说者的个体...

  • 张立文 温海明:走向“和合学”之路——张立文先生访谈录

    编者按:口述成史,别辟蹊径。2023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积极探求儒学学者个人的思想学术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交融、与时代发展相并行,以建立独具特色的儒学研究口述史文献库。2023年,&ldq...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智慧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

  • 陈来:成中英哲学的“本体”

      1、哲学的智慧  成中英认为,哲学不仅是“爱智之学”,还是“知人及己“之知”、爱己及人“之爱”,是一种“智慧之知、智慧之爱”。因为无论你追求什么,总是要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追求,它表现为一种人对于知和智的...

  • 翟奎凤:朱子“理先气后”说再审视与新思考

    摘 要:朱子40多岁就提出理气不离不杂的观点,其后他越来越强调理气不杂、理对气的超越性一面;60岁后则不断强化“理先气后”的观点,甚至有“理生气”之说。明清时期的朱子学者对“理先气后”说多有批评,同时也有坚决维护者。20世纪30...

  • “礼者,人道之极”: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之于儒学发展的典范意义在于昌明周孔之教、增辉礼义之道,建构了以“礼”为第一原理的新型儒学思想体系,从而继孔孟之后又一次实现了对“礼”的创造性转化。不过,与孔孟纳“仁”于礼、以“心&rdqu...

  • 袁晓晶:孟子政治哲学的道德直觉主义基础

    摘要: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中,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哲学具有直觉主义的特性,并多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论证。借助西季威克的道德直觉主义方法,可以直觉主义来诠释孟子的道德哲学,以及其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孟子的道德直觉主义基于其四心之说,“仁义礼智&rd...

  • 《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中庸》原是先秦儒家的两篇文章,为孔门“七十子后学”所撰,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大学》主要讨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主要讨论性命之学和中庸之道,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西汉时期,二篇被编入《礼记》,成...

  • 陈晓霞:孟子“共同体”思想对全球新秩序构建有何现实意义?

    “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泛称,是关乎群己利益的政治联合体。“人禽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共同构成孟子“共同体”思想中最重要的辩证关系,着力调和“人与物”&...

  • 陈晓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事求是与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习近平...

  • 马永庆:传统美德之“美”释义

    “美德”一词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一般是指人们美好善良的品德。作为伦理概念,美德不仅仅只是善的文化,还可以从美学范畴上加以认识。美德在善和美的认知中有着相对的一致性,也有着一定区别。在阐释传统美德之美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美与善、美与德的关系。具体...

  • 肖群忠,宋晓宇:“孝”为“仁”“礼”之本论

    摘要:孝、仁、礼虽都是儒学最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和德目,但孝为仁、礼之本。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爱的有序推扩;孝是行仁的实践起点。孝为礼之本:孝是礼的人性内在根源与心性基础;礼之敬意源于孝之敬亲敬祖意识;孝之祭礼是培育强化人们...

  • 宋志明:孟荀兼容说

    在两军对战的视域中,荀子被捧到九天之上,让他坐上“唯物主义”的宝座;孟子则被贬到九天之下,冠以“唯心主义”的恶赐。荀、孟被组成“对子”,让其永远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在讲究“两个结合”的新语境...

  • 景海峰:从萧萐父的“两化”主张反思中国哲学的建构

    摘要:萧萐父先生是20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绩斐然,对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哲学史方法论和中国哲学的形态反思方面,他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

  • 赵跃:跨文化语境下儒家文化国际传播的当代进路

    摘要:新时代,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处在古今中外多学科、多视野、多语境的交汇处,在传播理念、话语构建、传播模式等方面面临新的需求与挑战。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自信及对人类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之上,通过传播理念的共情转向、话语构建的融合转向、...

  • 冯兵:性本自然,心生善恶——荀子是人性“自然”论着

    摘要:荀子人性论在近现代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荀子是典型的人性“自然”论者。他以性为人的天赋生理与心理机能,“自然”为其基本属性:人性既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存在,人性的后天流变方式也是自然而然。荀子大体...

  • 赵金刚:感召和气与致中和——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政治哲学向度

    摘要:理学家认为“和气”是对现实政治状态的反应,朱子直接讨论感召和气,往往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认为荒政需要感召和气,解决政治问题的根本需要君主正心诚意以立纲纪,最终感召来和气。心术是立纲纪和召和气的关键,君主承担天下,君主之心能影响天下之气...

  • 张志强: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孟子研究院 2024-06-28 15:45

    【提要】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

  • 秦际明:《论语》中的君子与“不争”

    君子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对何谓君子作了意涵丰富的阐发,强调君子应当以道为志,以仁为价值归依,以礼义为行为操守等。其中,孔子特别强调君子不争。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 黄玉顺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摘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旨来看...

  • 王楷:生命、价值与自我——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及其现代境遇

    摘要:本着一种祛魅而不解构的理论自觉,在现代性视角之下审视并重理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传统儒家孝道以亲生子这一自然事实作为存在论基础,如此,亲子一体不仅在发生学上解释了一个人之所由来,更在价值上规定了一个人之所应是。这也意味着人子的道德自我是先天受...

  • 李卓:作为哲学话语的“功夫”及其中华文化特性

    注重发展和完善理想人格,强调由道德实践的功夫修养成德,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特性。“功夫”由此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有标识性的核心语辞。核心语辞奠定话语体系基础,发掘彰显功夫话语的丰富意涵和独特价值,促进其创造转化,有助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

  • 景海峰:如何更深刻理解儒家经典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回归经典、阅读经典已蔚然成风,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已有了相当的普及和影响。但我们今天面对经典时,应该怀抱什么样的理念?是完全崇信,还是秉持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将信将疑、信疑参半,还是彻底回到古人“尊经”的态度?这些...

  • 李华瑞:孟子思想对宋代的影响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毛泽东曾把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并称,他们的功绩各有千秋。但是纵观历史,宋太祖赵匡胤是最不好嗜杀的君主。下面讲述几个为人熟知的故事。五代是一个“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时代,将逐帅,帅逐...

  • 王中江:“天演”与“道演”——近代中国的两种演化世界观

    在近现代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方的各类思想观念经历了“理解”与“消化”,“改装”与“重组”,乃至“创造”与“再生”。伴随中西交汇,思想的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直至...

  • 黄玉顺 |“生活即教育”:生活儒学的教育现象学——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化问题

      【提要】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的现象学反思。依据生活儒学的生活现象学,“生活即教育”。“生活”意指前主体性的“存在”,以回答“存在者何以可能”的问题。不仅教育活动是一种生活样态,而且从“成人”的教育宗...

  • 东方朔:认知、信念与行动——由荀子论及儒家道德行动的动力问题

    摘要:一种好的道德理论必须能够有效说明道德如何激发行动,这一问题在荀子那里具体表现为认识的“知”如何激发实践的“行”。《荀子·解蔽》“知道”“可道”“守道以禁非道”的说法,从认知、信念、行动的关...

  • 米山:岩岩气象——孟子与泰山

    泰山亦称东岳,是著名的历史大山、文化大山和精神大山。其拔地而起,雄峙天东,是其享有“五岳独尊”盛名的重要原因。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认识和解读泰山。《诗经·鲁颂·閟宫》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就是吟咏泰山...

  • “艺”的境界与追求

    “艺”,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艺”()字为跽跪的人双手捧持禾苗或树苗栽种之形。《说文解字》释:“埶,种也”,引申为技能、才艺,指精通、辅佐、成就某事的能力。儒家有“六艺”之说:一为礼、乐、射、御、书、...

  • 韩涛:儒家仁爱推演的四个层面

      仁爱推演是孔孟思想的核心理论,也是儒家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孔孟仁爱推演的基本路径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石,从血亲之爱渐次推演至人际之爱、自然之爱,然后通过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回到本心,实现终极之爱。  在孔子的学说中,“仁”占有着重要地位,孔子认识...

  • 徐山:谈“君子不器”思想的来源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包咸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邢昺疏:“《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

  • 李祥俊:儒家思想中的自我的自由

    摘要:儒家学说与自由理念尤其是与伦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理念的关系,是儒学现代转化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儒家思想中有独特的关于自我的自由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主体自我的自由和主观自我的自由两个层面。在现实的伦理政治生活中,儒家主张主体自我的不平等的自由和有限的延...

  • 姜妮伶:儒家实践智慧再认识——以孔孟论 “权”为视角

    摘要:实践智慧基于人对道德普遍善的追求,呈现为具体道德实践中的恰切判断。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孔子“君子而时中”的仁道实践精神都将实践智慧视为伦理生活复杂性的必然表达,且与中道原则密切相关。儒家哲学中与实践智慧较为接近的概念是“权”,...

462条 1/1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