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 朱汉民: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中华文化中藏着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这里从中华文化的经典体系中,找到一些足以代表中华文化基因的核心思想。其一,生生中华经典没有关于上帝创世、上帝造人的信仰,中国思想家从大自然的化生过程中领悟到万物、人...

  • 王海滨: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的“精神”研究

    摘 要:面对现代性的精神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方的思想空间和话语体系中彼此激活与启发,催生出中国理论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主张和优势。在精神本质问题上,把“主宰”与“受动”有机统一起来,既肯定具体过程中精神文化的&...

  • 舒大刚:儒家经典与“第二个结合”

    摘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文献,是中华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粹的内容,成为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化活动中,经典涵养了中华民族的&l...

  • 杨海文: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辨析

    摘要:《孟子·公孙丑上·术不可不慎章》设定“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道德形上学、“莫如为仁”的实践伦理学、“人役而耻为役”的王道政治学,旨在论述职业选择与重建道德社会的重大议题。唯有经由道德形上学达成实践伦理学...

  • 李宗桂:把“两创”转化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范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强大的理论引领力。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以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基点构建新时代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研究范式,可...

  • 景海峰:论儒家经义训解的基本方式

    摘要:儒家思想系统根源于六经,从六经生成之始,即伴随着文献整理与文本解释的活动;而这些典籍的经典化过程及其意义的不断拓展,特别是经过长久的连续性诠释之后,才形成了绵延两千余年的经学主流。围绕着这些解经活动,儒家经典注疏的开展,呈现出风格迥异、体式多样...

  • 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

  • 杨杰:郭店简《老子》所示早期儒道关系

    儒道关系是中国古典思想世界演绎的一条基本线索,学界有“儒道对立”“儒道互补”“儒道会通”“儒道相通”“儒道和合”等不同说法。这些观点往往以秦汉及其后的文献为分析对象,把儒家、道家当作两个独立的学派进行...

  • 王中江:权力的正当性基础:早期儒家“民意论”的形态和构成

    摘要:政治领域的权力是工具和手段,对它的运用只有合乎和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当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儒家的“民本论”,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问题,而不是指政治和权力的目的为何的问题。政治和权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rd...

  • 杨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尽心下·曾皙嗜羊枣章》为中心

    摘要:从《孟子》单章解释史看,《尽心下·曾皙嗜羊枣章》有三个方面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证,在“羊枣”的两种解释中,“牛奶柿”义胜“羊矢枣”;二是义理解释,“不忍”二字不是无关紧要而是至关重要,“同独&rd...

  • 王志民:“孟母教子”故事与当代家风建设

    数千年来,孟母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对于当代的家风建设,特别是廉洁道德家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母教子”的丰富内涵 历史文献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大约在孟子去世不久就已经产生。荀子文章中有“孟子恶败而出妻”(...

  • 杨国荣:礼乐文明中的乐——《荀子·乐论》解读

    摘要:礼乐并提,构成了儒学的重要特点。与礼相关的乐首先以情感层面的快乐为内在旨趣,所谓“乐者,乐也”,便表明了这一点。对荀子而言,乐同时呈现价值内涵,并对人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意义。乐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前提。乐言和,...

  • 方达:释“道”“德”

    “道”“德”无论是合在一起作为“morality”的汉译,还是中国自古有之的重要观念,都承担着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规范众人行为?不同地域之间是否有区别?这些...

  • 黄开国:儒学人性论三种基本形态与孟子的性善说

    人性论是最能全面说明儒学本质特征的核心理论,儒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格观、修养观、政治观、法律观等皆以人性论为理论依凭,其中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学人性论中最受推崇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从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到侯外庐等开创的中...

  • 程志敏:孔颜所乐何事

      中唐以前本无“孔孟”之说,更无“孔颜”之论,惟有“周孔”之称。唐宋以降,儒家内部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书”横空出世,即便不能说侵越“五经”,至少与之相提并论矣,中国思...

  • 马兆仁:严复《天演论》对孟、荀人性论的调和及其理论得失

    摘要:严复于其原创成分较多的《天演论》一书之中,不止排斥社会达尔文主义、否定“天行”的“丛林法则”逻辑在“人治”层面上的运用,而更是倡导一种荀式“制天用天”精神。但与其荀式主旋律貌似相冲突的是,《天演论》通篇使...

  • 李博:自然与人为——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原点

    摘 要:自然与人为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对后世西方哲学有着深远影响,尤其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形成了自然法与习惯法、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自然权利与人为权利的对峙。西方哲学中的这一对基础概念,其实也是东方道家与儒家各自的原点。道家的“自然&r...

  • 杨国荣:文明互鉴及其意义

    摘要: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重规定。人类文明首先包含普遍性之维,这一意义上的文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文明的普遍性之维涉及中国文化所论的“文野之别”与“人禽之辨”。除了普遍性规定之外,文明还具有特殊性。文明所具有的...

  • 君子: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对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伦理学的场域中来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种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作基础,是这种原则和规范的集中体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君子&rdqu...

  • 连凡:宋明儒学诸概念的意义演变及其关系——以“宋学”“道学”“理学”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宋明儒学的名称概念可分为一般总称概念和特殊学派概念两类。一般总称概念中,宋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中义(宋代义理之学)到狭义(与阳明学相对的朱子学)再到广义(与汉学相对的宋学、宋元明清义理之学)的意义演变;道学概念大体上经历了从广义(道统之学)到狭...

  • 杨泽波:性善论的两个缺陷与弥补之道——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孟子性善论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隐含着两个缺陷。一是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伦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重视智性的作用。这两个缺陷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者致使其对道德本体的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陈来: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

      推原儒家的历史起源,古人称为"原儒",近人称为"说儒",其义则一。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古今各种有关"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反省其立论的方法;第二部分选取周代的教化传统与儒之起源的关系这一侧面,以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学者原儒说的得失。  从汉儒到近代...

  • 朱璐:先秦儒家的惠民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惠民思想是先秦哲学的思想瑰宝之一。“惠”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仁也,从心从叀&rd...

  • 阮航:孟子“仁”与“义”美德伦理学的 理路及其问题

    摘要:孟子的“仁”“义”观念分别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为的呈现,以此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类特有且应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义,并构成具有层次和结构的美德体系;三是美德应该依次呈...

  •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为政以德”到“以德为先”,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进一步开启了民本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空间  民...

  • 王志民:让齐文化走出历史 活在当下 照耀未来

    4月17日,《淄博日报》以《让齐文化走出历史 活在当下 照耀未来》为题,就如何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如何评价齐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做好齐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问题,刊发采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教授的报...

  • 杨海文:做中国哲学的三种“经典”意识

    摘要:“经典”是前人已经做成的中国哲学,“做中国哲学”是今人力图做出中国哲学的新经典。作为本土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方式及其目标期待,经典是“经典解释”与“做中国哲学”的本土性之所在。首先,“格局”是&ldq...

  • 梁涛:孟子义利之辨的三个层面

    摘要:孟子的义利之辨因涉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制度的正义性以及生命意义的贞定等问题,具有多个层面和丰富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涉及政治秩序的建构,义先于利,只有建构公正、正义的政治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第二个层面涉及制度的正义性以及利...

  • 陈来: 如何理解历史上的“浙学”

    大家都知道最早提出“浙学”的是南宋大儒朱熹。朱熹不仅提出并使用“浙学”的概念,而且还使用“浙中学者”“浙中之学”“浙间学问”这些概念,这些概念跟他使用的“浙学”概念类似或者相...

  • 杨泽波:性善论的两个缺陷与弥补之道——儒家生生伦理学对孟子性善论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论对中国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隐含着两个缺陷。一是只以“才”论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伦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为道德根据,不重视智性的作用。这两个缺陷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前者致使其对道德本体的认识不够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向世陵: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摘要:“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

  • 孔德立: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摘要: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

  • 杜维明:关乎人类存续,文明对话或冲突?

    “文明对话还是冲突,是世界正在面临的重大选择。这不仅是文化间的选择,更是关乎人类存续的选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如是说。 日前,身兼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院士的杜维明在美国加州伯克利...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内圣外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论题。一谈及此,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儒学,甚至将其作为形容儒学之专指。实际从哲学史上看,只有在北宋中期以后,“内圣外王”一词才逐渐被用来概括儒学。在此之前,它所指向的内容更为多元。本文主要...

  • 杨国荣:王夫之与中国哲学

    摘 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总结的意义。以何物存在、如何存在等形而上的问题为关注点,王夫之强调对世界的考察需要联系人自身的存在,由此扬弃对世界的思辨构造。同时,通过将有无之辨转换为隐现、幽明等论题的辨析,王夫之克服了把虚无或虚妄绝对化...

398条 1/12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