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更有“烟火气”
  • 来源:学习时报
  • 作者:贾利静
  • 2024年10月21日
  • 审核:
  • 浏览(361)
  • 收藏
浏览字号: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深度激活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充分彰显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充分阐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时代新义和当代价值,全面系统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深刻揭示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点,充分融合文物和文化遗产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从而不断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用科技激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活力,实施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利用科技赋能,为文物和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插上数字之翼,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加强数字化展示和网络化传播,聚焦云展览、云展演、云课堂等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文物和文化遗产不应“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走向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保护为主、传承优先。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安全底线,始终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原则,坚守文明之重与开创文化之新,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摒弃“涂脂抹粉”“返老还童”式的过度修复,避免“拆真文物,建假古董”的愚昧做法。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下足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修旧如旧、保留原貌,让文化遗产更有“烟火气”,努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坚持活态利用、创新发展,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守正创新,找准活化利用的定位和路径,持续推进文物与文博、文创、文旅相融合,提供丰富多样、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历史文脉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适应、相协调。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局性的民生工程,需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公众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生动教材。通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引导后人理清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从而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善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特别是对青少年加强文化遗产教育,引导他们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金名片”,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元素。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必须秉持开放的全球视野,通过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赋予文物和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向世界充分展示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推动成员国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出境展览、文保援助等遗产保护行动中走深走实,构建更加平衡合理的文物追索返还新秩序,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历史不仅生动诉说着过去,还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中华民族赓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历史文脉在保护传承中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对外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