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九章③:峄山上的书院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10月16日
  • 审核:
  • 浏览(899)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继续往前走,眼前出现了个古色古香的红色建筑。

天一好奇地问道:“姥爷,这是什么建筑?”

文教授说:“这就是峄山四大书院中的峄阳书院,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邹县县令方明球创建的。现在的建筑是2010年底在原址上恢复建设的。著名的秦朝峄山碑便立在峄阳书院内。”

文闻问道:“爷爷,峄山有哪四大书院?”

文教授说:“据说有峄阳书院、孤桐书院、子思书院、春秋书院。”

天一问道:“姥爷,当年,峄阳书院是什么样的景象?”

文教授说:“据说,当年为‘兴一代文明之治’,峄阳书院曾兴盛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书院里培养了多少著名学子?有没有著名的教书先生?出了多少研究成果?这些都无法考证了。我们只能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去想像了。峄阳书院门口曾经有一副对联,‘仰止千秋地,折中六艺场’,横批’尼山一脉‘,这是由方明球所题。”

文闻说:“奶奶,前面我们谈到的秦峄山碑很有名,您能给我们再介绍一下吗?”

程教授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并命丞相李斯书写了碑文以示纪念。碑文共222个字,为四言韵文,分为始皇诏和二世诏两部分,始皇诏全文144字,二世诏全文78字。”

天一问道:“姥姥,碑文的内容是什么?”

程教授说:“碑文内容是:皇帝立国,维初在者,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灭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文教授说:“其实,碑文主要是扬秦始皇废分封、灭六国的功绩。”

程教授说:“在碑后面的二世诏文内容为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皇帝。其于救援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文闻问道:“爷爷,秦朝的原碑还在吗?”

文教授说:“那块秦朝的原碑可能毁于战火,现在碑是1994年仿西安碑林的唐刻本重立的。历史上秦峄山碑的刻本很多,邹城博物馆内就存有一块元代秦峄山刻石。”

天一问道:“姥爷,秦朝的原碑碑文是用什么字体写的?”

文教授说:“秦朝的原碑碑文的字体是李斯小篆。这种字体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据说蔡邕、李阳冰、颜真卿、欧阳修等古代大书法家都曾潜心研究过秦朝原碑而得其笔意。许多古诗中都有对这块碑的描写或议论,杜甫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过了几百年后,宋朝的苏东坡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峄山传刻典型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这两位唐宋大诗人关于秦峄山碑的争论,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

在与书院一墙之隔的西边,原来还有座古祠,叫邾文公祠。初建年代不详,毁于何时也不清楚,现在遗址上的断碑是明朝的,说明起码明朝还存在着。从遗址来看,当时有祠正堂,有配殿,大门,门外有几个亭子等,它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明朝诗人徐应征来邹吊邾文公,有诗:“断绩荒城秦汉前,邱墟台榭草芊芊。独余一点苍生念,千载犹然日月悬。”明朝大文学家姚鼎梅曾有一首咏《邾文公祠》的诗:“新开半亩地,作此两贤宫。怪石重危丽,晴霞上栋红。登临添胜迹,仅腊走村翁。不是规前哲,谁思邾子功。”

文闻问道:“奶奶,古人为什么在此建筑邾文公祠?”

程教授说:“此建筑邾文公祠,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崇德也;因其志也;广德类也’。”

文教授说:“邾国共历29世,独为邾文公建祠,且选在峄山之阳而立,因有功兹士者得食其报,以示百姓永世不忘。邾文公实行德政,深得民心,为纪念他施德政,利于民,祠不建于异地,斯于峄,因其志也。祠之正堂立神位,以配享广德类也。”

天一说道:“姥姥,也就是说邾文公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了?”

程教授说:“邾文公,为春秋诸侯国国君主之一,是邾国君主,也是邾国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之一,以德政著称,在位时间长达52年之久。邾文公对邾国的最大贡献就是迁都。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将邾国迁都于峄山之阳,是邾文公顺乎民心之举。但是卜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非常担心邾文公的身体,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至于我的生命如何,这是天意,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毅然将国都由訾娄迁至峄山之阳。不久,邾文公真的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邾文公能把百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只要对百姓有利,虽然有可能影响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文闻问道:“爷爷,峄山之阳真的有地理优势吗?”

文教授说:“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周围河流纵横,适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邾文公迁都后,减轻了战乱威胁,邾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邾国迁都峄山之阳,也奠定了邹城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后人颂扬邾文公迁都功绩,留下了不少诗篇,并在峄山建了邾文公祠,以供后人奉祀。

由峄阳书院往上约六分钟的路程,从岔开的石阶上去便看到了“银钱洞”三个大字。“银钱洞”相传是春秋时期邾国的国库,进洞口为引洞,长半里,再内为主洞,可容300余人,光亮极微弱,崎岖坎坷,行走不便,多有蝙蝠居住。

从“银钱洞”下来,程教授一行四人便来到了孤桐书院遗址。

文闻好奇地问:“奶奶,孤桐书院的缘起是什么?”

程教授说:“孤桐书院即孤桐观,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创建的官办学堂,地处峄阳半山腰,分为前后两层,前有大殿三楹,配房各三楹;后为孤桐寺三楹,寺中塑有真武大帝像。孤桐书院后来毁于兵火。”

天一问道:“姥爷,孤桐书院什么时间被毁了?”

文教授说:“孤桐书院西邻峄阳观,观下有甘泉洞;东约一百米为焚松岭;南去二百多米为峄阳书院,后为乾隆洞。书院四角有烟云亭、鸣凤亭、昔泪亭、悲书亭。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孤桐书院合于峄阳书院。后来,孤桐书院、峄阳书院毁于兵燹(xiǎn),如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

文闻问道:“爷爷,孤桐书院的名字中‘孤桐’有什么含义吗?”

文教授说:“古代峄山出产一种制琴的名贵桐树,叫孤桐。峄阳孤桐出自《禹贡·徐州》,意为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以制作琴瑟而闻名。相传,第一个用峄阳桐树制作琴身者乃伏羲氏,人们以峄阳桐树制作的琴作为贡品进贡大禹。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

天一问道:“姥爷,孤桐是怎么绝迹的?”

文教授说:“传说峄阳孤桐由于一场通天大火而永远绝迹,但也可能由于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地乱砍滥伐而绝迹了。”

程教授说:“关于孤桐,《诗经》《书经·禹贡》《史记》《孤桐传》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峄阳孤桐’是邹鲁进贡的重要物品。孤桐书院因‘峄阳孤桐’而得名。战国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使邾,考察峄阳孤桐。相传,季札在峄山有碑刻。《书经·禹贡》曰:‘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孔安国注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也。’《太平御览》中有‘峄山多孤桐’的记载。抱朴子曰:‘峄阳孤桐,不能无弦而激哀响;大夏孤竹,不能莫吹而吐清声。’”

文教授说:“后来,不少文人墨客写诗夸赞孤桐。唐李白《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水泉,叶若霜月。斫为绿绮,徽音粲发。秋月入松,万古奇绝。’唐刘禹锡《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蓟北门,河南地属平卢军,貂裘代马绕东岳,峄阳孤桐削为角。’宋王安石有《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南朝宋谢惠连《琴赞》曰:‘峄阳孤桐,截为鸣琴。’”

程教授一行四人由孤桐书院向前走五十米,来到大通崖游览,接着观看了狮子抱虎石、九峰台、隐仙洞、莲花池等景点。

文闻说:“莲花池这里有个传说故事:古时候,玉露、馨香二女子出家修炼来到池边,因酷爱莲花圣洁美丽,便跋山涉水去西湖欲移植池内。湖霸歹毒,动手动脚挑逗戏弄二女子,她们疾恶如仇,施展身法使出峄山道家三绝——飞升、仙掌、铁脚中的开山仙掌,将湖霸打死,百姓为庆贺二女子神功解了一方苦难,争相潜水移莲,车推肩担力求相送。二女子婉言谢绝,每人挑回一担,不料莲花枯干于途中,二女子伤心流泪返回峄山,果然发现了奇迹——池内莲花夺目绽放,似笑迎这二位巾帼英雄。原来是她们的大无畏精神感动了仙家,作法植莲花于池内。从此,半亩方塘换名为莲池。”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览观鳌台、东宫、仙人棚,从仙人棚往上去二百米,就是著名的“小鲁台”。

天一问道:“姥姥,为什么说孔子登临峄山而小鲁呢?”

程教授说:“小鲁台就是《孟子·尽心上》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时登临的地方。传说孟子六十七岁那年,由齐国回到故里邾国城。一天,有几个弟子就何为大何为小的问题展开辩论,争执不下,跑来问孟子。有的说天为大地为小;有的说天虚地实,地应当大;有的说国为大,而在周围事物中峄山为大,而峄山的东峰又比西峰大。有的反驳说,峄山东峰虽然大,可是,要是和更大点的山相比呢……孟子听后,面向峄山思索了一下,然后指了指东峰说,当年孔老夫子登临东山之时,遥望家乡,觉得鲁国似乎变得很小了,而当他登上比东山更大点的‘太’(泰)山时,又觉得整个天下都很小。接着,他反问弟子们:听了孔老夫子的登山感叹,你们说到底是天大地大,还是国大山大呢?弟子们被问住了,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此后,孟子关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泰)山而小天下的论说便流传下来,并写入了《孟子》一书。小鲁台周围的历代刻石达数十处,其中著名石刻五处:一记司马迁至此考察孔孟行踪;一记史高游峄;一记李白游东山故事;一记赵孟頫诗《舟中远眺》。‘小鲁台’三字则为元朝赵孟頫所书。”

程教授一行四人继续往前走,看到石壁上题刻“一线天”三个字,相传这几个字与宋代的大书法家黄庭坚有关。

文闻说:“关于一线天的来历有个传说。宋朝熙宁年间,黄庭坚因官场倾轧失利,被贬为邹县令。他心情抑郁,‘气冲牛斗’而又无可奈何之下,便常来峄山游玩,赏石观水以解郁闷,作诗题词以抒胸臆。一天,他由一名书童相陪又来到了峄山。他们从片石桥下的神女洞左攀右旋,或上或下,缘进郗公洞,再由仙人窟直取东华天街下的冰凌湾。湾中细水潺潺,引人入胜。两人流连忘返,转来转去,竟找不到出路了。日近中午,饥肠辘辘,怎么办?此时,黄庭坚忘却了官场的烦恼,也顾不得县官的体面,好一阵钻、爬、滚、卧,弄得面目全非,衣衫泥泞,累得张口气喘。他正在湾边小憩,借观路径,忽见一线奇妙光亮,直泻湾中,射入水面似一条金线。再仔细察看,发现朝天洞孔四周石壁凿有盘旋而上的石坑。这一发现使他们来了精神,惊喜之下喝足水,洗净泥污,然后沿孔壁审慎地攀援而上,当他们攀上洞顶,眼界开阔,心神大震,惊喜万分。原来是:孔窍虽长很有限,洞中虽小连着天。孔窍中天只一线,孔窍之外无限天。兴奋之余黄庭坚特书‘一线天’三个大字,既为此奇洞题咏,也抒发自己的情怀。该碑刻早年已废,碑座尚存。

接下来,他们游览了甘露池、天表碑、三清殿、五华峰、观海石、丹丸峰、白云宫、圣水泉、通明天宫、八卦石、南天门等景点。

游览了邹城的一些景点之后,文闻想起了一个问题,便问道:“奶奶,为什么叫邹鲁秀灵而不是鲁邹秀灵?”

程教授说:“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战国时期的邹国,因此,后人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孔子出生于邹(历史上尼山曾属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授徒讲学,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殁后,儒家渐衰,百家争鸣,后人孟子挺身而出,坚持、继承、发扬了儒家学说,又使邹成了儒家文化的复兴之地。”

天一问道:“姥姥,孔子明明在孟子之前,为什么不说鲁邹秀灵,而说是邹鲁秀灵呢?”

程教授说:“邹原为邾国,以它自身独特的邾娄文化风貌著称于世。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是太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等,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程教授一行四人出南天门后开始下山。沿着西路——圣山仙地逍遥之旅下山,看完断机石,来到妖精洞刻石。

天一问道:“姥爷,历史上为什么会产生摩崖刻经?”

文教授说:“佛教在历史上曾经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灭佛的时候,佛教的一些僧侣为了保护和保存他们的经书,便把这些经文刻在了一些比较隐蔽的石壁上,以便日后搜集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好多地方都会有摩崖石刻了。封建君主的禁佛,都是有因有果并非无缘无故,也非一时心血来潮。客观些讲,也是形势所逼。禁佛灭佛既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从这一点说,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劫难。将佛经镌刻于山崖巨岩,使佛法传之不朽。北朝摩崖刻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追求大山大川上的经文与整个环境浑然一体,也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创出一个有生命的自然整体。灭佛事件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交融,更加广泛地推动了摩崖艺术的发展和精进。”

文闻说道:“爷爷,妖精洞刻石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

文教授说:“相传古时洞里常常闹妖精,所以叫妖精洞。‘妖精洞’三个字是明代邹县县令王自谨写的。这块面东而立的石壁上刻的这些大字,刻面纵3.8米,横2.6米。经文8行,每行14字,字径23厘米,为董珍陀所刻。经文前题名1行13字:口(斛)律太保家客邑主董珍陀。经文题目叫《文殊般若经》,‘文殊般若’是印度语的音译。这篇经文是北朝时期刻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峄山摩崖刻经与邹城市铁山、岗山、尖山、葛山摩崖刻经通称五山刻经,是北朝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其书法艺术隶楷相见,端庄古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康有为曾盛赞邹城刻经: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

祖孙四人游完峄山,从邹城赶往曲阜高铁东站,乘高铁返回北京。文闻和天一感觉游学“四孟”,收获颇丰,对长辈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几天的游学进一步激发了文闻和天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学好学懂中华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