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四章④:西庑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10月10日
  • 审核:
  • 浏览(128)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程教授一行四人观览了东庑之后,又观览了西庑。

在西庑中有南、中、北三龛,从祀 9 人。在南龛中有: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先儒孔道辅。先儒季孙氏,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丰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改称先儒季孙氏。先儒桃应,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胶水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改称先儒桃氏。先儒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宋景佑年间,知兖州府,访得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傍冢为庙,为祭祀孟子之始,并访得孟子后裔,荐于朝廷授予官职。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部文颁示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

先儒桃应

文闻问道:奶奶,先儒桃应对孟子有过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是吗?

程教授说:在《孟子 · 尽心上》的第三十五节中记载了桃应与孟子之间对这个问题的问答对话。”

桃应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如果舜做天子,皋陶执行法律,要是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应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执之而已矣。逮捕他也就是了。

桃应问:然则舜不禁与?那么舜不禁止他们吗?

孟子回答: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怎么能让皋陶不执行法律呢?舜作为国家的天子就要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

桃应问:然则舜如之何?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舜看待天下有如看待穿破的鞋子。他会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天下。

天一问道:姥爷,按照我们现代的法律规定,舜的做法是违法的,对吗?

文教授说:是的。桃应的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之问是在假设的前提下的提问,这涉及到法律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从根本上讲是法律与仁义之间的关系处理。瞽瞍杀人,这种行为肯定不对;皋陶执行法律,逮捕瞽瞍,这种行为是对的。那么舜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国家法律惩处父亲瞽瞍,另一种就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背着父亲逃跑。如果按照国家法律惩处父亲,舜就要担负不孝的罪名,就是不仁;如果背着父亲逃跑,那就违背了国家的法律。

文闻说道:爷爷,从孟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舜的选择是对的,是吗?

文教授说:简单地说,可以这样认为。按现在的话来说,法律是不讲人情的,法大于情嘛,大义灭亲,乃是一种维护国家法律的选择。法律、法规、法度就是用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包括亲情关系。孟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尽到亲情的责任,才符合法律、法规、法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如果一点亲情都不顾了,那也不符合法律、法规、法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所以,作为一个圣人、仁者,舜为了维护亲情而不顾国家法律,并不是他认为亲情超过法律,他之所以偷偷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也就是他不愿意触犯法律、违背法律,而是在远离人类法律的地方孤独终生。当然,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舜窃负而逃的做法不可取。在西庑中龛从祀的有先儒孟仲子、先贤万章和先儒充虞。先儒孟仲子,一说孟子之从昆弟也,有要孟子造朝之事。一说为孟子之子而受业者。宋时封爵为新泰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改称先儒孟氏。

先贤万章

文闻问道:爷爷,在孟子的弟子中,万章是孟子最得意的门生,是吗?

文教授说:是的。万章,姓万,名章,齐国人,北宋政和五年( 1115 年)被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改称先贤万子。相传孟子在峄山设帐授徒,万章就到峄山拜孟子为师,万章一生追随孟子,最为孟子所喜爱。

程教授说:万章是被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名字的唯一孟子学生。《史记 · 孟轲荀卿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作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天一说道:姥姥,万章对《孟子》一书有哪些贡献?

程教授说:在孟子的弟子中,万章最为博学好问,在《孟子》一书中有《万章》篇,万章名字出现 22 次之多,万章对孟子之问达 38 次之多,是《孟子》一书中与孟子问答最多的弟子。万章经常同晚年的孟子谈论经书、尧、舜、禹禅继,辩论伊尹、孔子、百里奚出处,辩论与人交际之礼、不见诸侯之义等等。

文闻问道:爷爷,听说邹城现在还有万章之墓,对吗?

文教授说:是的。现今在邹城西南 5 公里处的北宿镇有个因万章而建的万村,在该村的正东方向有万章墓。不过,在淄博张店、滕州也分别有万章墓。

天一问道:姥爷,万章墓在史料中有记载吗?

文教授说:的确有一些记载。据清康熙十二年( 1673 年)朱承命、陈紫芝纂修的《邹县志》载:万章墓,在城南十里,有万村。成化十八年( 1482 年)知县张泰立碑,至今祀之;光绪十八年( 1892 年),吴若灏纂修的《邹县续志》亦载:万村,在城南十里。明成化时县令张泰于村东访得万章墓。此村当即万章故居,或其子孙聚居于此,故村以万名。’”

文闻问道:爷爷,万章墓的现状怎么样?

文教授说:万章墓地呈长方形,总面积为 3200 平方米。前部为一小神道,中有享殿 3 楹,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廊,后有门,殿内曾设供案摆放万章木主牌位,后损坏。享殿后即万章墓冢、封土高 2.2 米,直径 6 米。墓地有古柏 46 株,古杨一株,远望蓊郁苍翠。

天一问道:姥姥,刚才您说万章向孟子求教关于人们之间的交际之礼,这对于今天的人际交往仍然很重要,是吗?

程教授说:是的。在《孟子 · 万章下》第三节中记载了万章向孟子求教交际之礼的许多问题,今天读来仍然受益匪浅。

文闻问道:万章都问了哪些问题?

文教授说:万章问曰:敢问友。’”

天一问道:姥爷,这里的是指朋友吗?

文教授说:比朋友的内涵更丰富。郑玄对于其中的是这样注解的:友,谓同井相合耦锄作者。意思是两人各持一耜(古代农具)并肩而耕,谓相佐助。在《孟子 · 滕文公上》有: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对此,赵岐注:出入相友,相友耦也。可见,这里的为互助合作之意,也就是说万章冒味地请问孟子互助合作的意思是什么?当然,用现代的话说万章是问孟子如何交往、交际、交友。

程教授说:古代人的交友与现代人的交朋友并不完全相同。在先秦时期,是朋,是友,各不相干,意思也不一样。同类的意思,即同样类别、志同道合之人。只是认识、熟悉的人,志不同道不合之人一般都称为乡党是友好、合作。志同道合之人能互助合作,就称为朋友。万章的问题是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

天一问道:姥爷,孟子是怎么回答的?

文教授说:孟子首先告诉万章与人交往的一般原则。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在这里用是要挟、强迫别人服从之意。

文闻说道:孟子告诉万章关于与人交往的原则就是不要挟强迫长辈,不要挟强迫尊贵的人,不要挟强迫兄弟而互助合作。所谓互助合作,是看其品德,因此不可以有要挟强迫的因素在里面。爷爷,这样理解对吗?

文教授说:文闻说的很好。孟子接下来就举例说明了这些交往原则的使用。

程教授说:孟子举例说: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意思是孟献子,是拥有兵车百乘的世家,有互助合作的五个人,乐正裘、牧仲、其他三个人的姓名我忘记了,孟献子和这五个人互助合作,是不提献子家的地位的。这五个人如果也看重献子家的地位,就不会与他互助合作了。

文教授说:孟子再举例说: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不仅是拥有兵车百乘的世家如此,即使小国的国君也有这个问题。引用费惠公的话说: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费惠公对于子思,看成是老师;对于颜般,则是互助合作关系;王顺、长息则是作为侍奉自己的臣子。

文闻问道:小国的国君是这样,那大国的国君是如何交往的,奶奶?

程教授说:孟子以晋国国君为例说: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不仅是小国的君主如此,即使是大国的君主也有这个问题。晋平公对于亥唐这个人,叫他进去就进去,叫他坐下就坐下,叫他吃饭就吃饭,哪怕是粗茶淡饭,从不会不吃饱,因为不敢不吃饱。然而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并不与他共居官位,不与他共理政事,不与他共享俸禄。这只是读书人对贤者的尊敬,不是王公对贤者的尊敬。

程教授说:孟子利用尧舜之间的交往为例,进一步说明交往原则中的关键在于对交往者的尊与敬。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舜去进见帝尧,帝尧让女婿住在备用的房间里,也宴请舜,互为宾主,这是天子跟普通人互助合作的方式。以职位低的人尊敬职位高的人,就称为尊重贵人。以职位高的人尊敬职位低的人,就称为尊敬贤人。尊重贵人,尊敬贤人,其方式都是一样的。

天一问道:姥爷,孟子在交往中为什么这么重视尊敬而不要挟?

文教授说:孟子说交往要友其德,而不要友其财、色、权、利、势。因为友情要纯洁,不可以掺杂金钱、地位等利害关系的因素在内,这方面有许多名言: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 楚策一》)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史记 · 郑世家赞》)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隋 · 王通《中说 · 礼乐》)

程教授说: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不挟友其德的人并不多。这是你们将来走向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希望你们记住孟子的告诫,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文闻与天一都点头称是。

文闻问道:奶奶,在人际交往中离不开物品的馈赠,万章是否求教孟子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程教授说:是的,对于这个问题,万章求教过孟子,记载于《孟子 · 万章下》第四节。人际交往中一定会涉及到物品的赠送与收受,这就涉及到如何合理地处理礼品问题。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以礼赠送、以礼收受,则为礼物。礼物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表达善意、敬意等意愿的一种载体。 

天一问道:姥姥,万章是怎么问孟子的?

程教授说:万章问孟子:敢问交际何心也?根据《广雅 · 释诂四》的解释,际,会也,为交合、会合之意。万章问孟子与人相交会合,用哪种心思?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馈赠礼物?

文教授说:孟子的回答很干脆:恭也。就是恭恭敬敬就行了。

程教授说:万章又问道: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即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就是不恭敬,这是为什么?万章的意思是面对馈赠再三推辞不受,这就是不恭敬吗?”

文闻说道:奶奶,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当别人赠送给自己礼物时,推辞不接受,这很正常,为什么孟子认为是不恭敬呢?

程教授说:这要看馈赠者是谁,孟子说: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孟子认为当尊贵的人赏赐时,就说:我收取这个东西,合适吗?或者不合适。然后再接受,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要拒绝尊者的赏赐。

文教授说:万章的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继续向孟子求教。

万章接着问道: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大意就是我们不在口头上拒绝,而只是在心里拒绝,心想:这东西取自于民众,是不义之财。而用其它借口不接受,难道不可以吗?

程教授说:孟子从儒家礼义高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孟子说人与人因道德而交往,人与人相互馈赠也要遵循社会行为规范即礼义,这就是孔子也接受礼物的原因。

文闻问道:奶奶,听了孟子的回答,万章是否满意了?

程教授说:万章对孟子的回答并没有完全理解,他又举例问道: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万章说假如现在有个在城外拦路抢劫的人,他与我以道义相交往,馈赠也遵守社会礼义,那对他给予的礼物我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天一问道:姥姥,针对万章这个偷梁换柱的极端问题,孟子是怎么回答的?

程教授说:孟子引经据典地回答了: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孟子说不可以接受。《康诰》上说:杀人而掠夺财物,强悍不怕死,凡是人民没有不憎恶的。这种人不必等待教育就可以诛杀他。殷从夏接受这条法规,周又从殷接受这条规,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更改的。如今这种杀人越货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能接受这种馈赠呢?

文闻说道:孟子的回答真是富有智慧。

文教授说:万章的问题仍然没有结束,他问道: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万章说:如今的诸侯们获取的原本都是民众的财物,更象是强盗从民众那里抢夺来的。可是君子们按照社会礼义,对此都加以接受了,请问您对这有什么说法呢?’”

程教授说:万章的这个问题十分刁钻,也只有孟子能予以回答: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天一说道:孟子的回答很深奥,姥姥您给我们解释一下吧。

程教授说:好的。孟子说:你以为有圣王兴起,就会对现在的诸侯们一律加以诛杀吗?还是经过教育后仍不悔改再去诛杀?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去巧取豪夺的一律都叫强盗,这是把强盗的定义范围扩大到极致了,他们并非都是真正的强盗。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鲁国人玩争夺猎物的游戏,孔子也参加玩这种游戏。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于接受他们的赏赐?按照赵岐注:猎较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孔子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于世也。后因以表示和众随俗。

文教授说:万章的问题步步深入,自然而然地就问到了孔子的出仕之道: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万章说:那么孔子之所以当官,难道不是为了行道吗?孟子回答:事道也。孔子是在行道。

文闻问道:奶奶,这里万章与孟子的问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程教授说:你别着急,特别之处在于万章的继续发问:事道奚猎较也?万章说:孔子当官是为了行道,那为他什么还要去争夺猎物吗?’”

文教授说:孟子回答道: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孔子先用文书籍册来规正祭祀仪式上使用的器物,不使用四方献来的食物祭祀。孔子和众随俗、争夺猎物是为了祭祀时使用。

程教授说:万章的问题到此时已经由收受馈赠礼品转到孔子为什么要出仕为官上了:奚不去也?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孔子不辞官离去呢?

文闻也问道:的确,在春秋后期,孔子为什么还要做官呢?

文教授说:孟子是这样回答的: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天一说道:姥姥,对孟子的回答,我听不懂。

程教授说:对孟子的回答后人的解读并不统一。主要是对的含义理解不一。兆具有开端之意,引申为试行;也具有民众、百姓之意。在这里如果把理解为民众之意,那就是说孔子做官是为了民众百姓,但与万章的问题在逻辑关系上存在矛盾。如果把理解为开端之意,引申为试行,这样似乎更符合前后的逻辑关系。孟子认为孔子之所以不辞官,而要在某地做官是为了推行他的道义。孔子开始先试行其道,以示于人们,便知其道是否可行。如果开端很好,就推行其道;如果开端还可行,但之后人们不能坚持,然后不得已而离去,就这样,孔子在一个地方做官没有超过三年的。孔子有时看到道可行就出来当官,有时看到国君以礼相待而出来当官,有时看到国君养贤而出来当官。对季桓子,是道可行才当官;对卫灵公,是因为以礼相待才当官;对卫孝公,是因为养贤才当官。

文闻问道:爷爷,万章对孟子的这番求教之问,真实的目的难道仅仅是该不该接受馈赠吗?

文教授说:万章对孟子的这番求教之问,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该不该接受馈赠,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也是有益的启迪。当然,万章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弄明白在那个年代孟子言行的真实用途。战国时期,国家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经过历年不断兼并,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其中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是有名的战国七雄。当时富人虽无尺寸之功而封禄,大商人来往于各地,逐利不休,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万章不明白在这种状况下,孟子为什么还要去为诸侯们服务,为什么还要去当他们的臣子,为什么还要接受他们的馈赠?这种行为合适吗?所以,万章一再追问孟子。

程教授说:其实,孟子早看透了万章的心事,他回答万章问题的中心思想是: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言下之意就是,你我都生存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既然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状况,那么只有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按照孔子所倡行的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来教导别人,来帮助别人。因此,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

程教授一行四人继续游览,来到西庑北龛,这里从祀的有先儒彭更,先儒徐辟和先儒咸邱蒙。

先儒彭更,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雷泽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改称先儒彭氏;先儒徐辟,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仙源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改称先儒徐氏。先儒咸邱蒙,复姓咸邱,名蒙。齐人,孟子弟子。宋时封爵为须城伯,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改称先儒咸邱氏。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