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三章③:孟庙门坊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9日
  • 审核:
  • 浏览(234)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文闻说道:爷爷,我们马上就进入孟庙游览了,不过还是请您先给我们讲述一下现在孟庙的概况,好吗?

文教授说:好的。现在的孟庙,又称亚圣庙,坐落于邹城市区的南半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环视一下孟庙的方位,你会发现孟庙东边倚托文贤岗,西边濒临京沪铁路,北边枕靠因立渠,南边紧挨济邹公路,邹城市区呈环状形拱于孟庙之北,峄山等诸山雄峙于孟庙之南,酷似一幅巨型画屏。

文闻说道:爷爷,听您说的孟庙真是地处风水宝地啊!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内部的概况是什么样子?

文教授说:孟庙座北朝南,呈长方形,孟庙围墙内南北方向长约 317.5 米,东西方向宽约 85 米,整个孟庙占地约为 65.3 亩。孟庙的四周环绕高大的红色垣墙,配以门坊。庙内前后共有五进院落,前三进为引导式庭院,后两进分东、中、西三路布局。庙内古木参天,古树名木 300 余株, 270 余块碑碣林立,整个建筑殿堂楼阁,廊房列舍,矾撩雄密,共有殿宇六十四楹,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十分庄重雅典。它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成一中轴线,左右基本上作对称式的排列。孟庙气魄雄伟,时间久远,是一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古代建筑群。

程教授与文教授带领着文闻和天一,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孟庙景区,只见一座棂星大门矗立在眼前。

天一问道:姥爷,这是孟庙的第一道大门吗?

文教授说:是的,这是进入孟庙的第一道大门,叫棂星门。

文闻问道:爷爷,这座棂星门建于什么年代?

文教授说:据说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 1295 年),明、清多次重修,清同治十二年( 1873 年)山东巡抚丁宝桢修孟庙时重建,坊额上楷书棂星门3 个贴金大字,为丁宝桢手书。 1978年又大修,成现在规模。

天一问道:姥爷,这座棂星门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文教授说:孟庙的这座棂星门,木石结构,灰瓦覆顶,门全木结构,单层悬山式,面阔三楹,即门坊 4 3 洞,进深一楹,脊饰怒目而视、叱咤风云的四大天王塑像,斗拱均 9 4 翘,雕梁画栋。

文闻说道:这座棂星门真是好气派啊!

天一问道:姥爷,这座棂星门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文教授说:天一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现有资料中尚无这些数据记载,我想将来有一天有关文物部门会给出答案的。

文闻听了说道:这真是太遗憾了。奶奶,在孟庙修建棂星门的寓意是什么?

程教授说:根据《后汉书》记载:棂星,天田星也。当年,汉高祖刘邦凡祭天必先祭灵星,孟庙大门采用棂星门,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在古代社会,只有在农历二、八月祭孟大典的日子或帝王钦差前来拜谒孟庙时,敞开棂星门,其余时间是不开门的。迈进棂星门,进入孟庙的第一进院落,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结构门坊,两座门坊相互对称。东坊上书继往圣,西坊上书开来学

天一问道:将东西两坊合起来就是继往开来。这出自何处?

文闻说:这是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孟子的评价:此先生之教,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有大功于斯世也。继往开来是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出处可能就是《朱子全书》中的这段话了,赞扬孟子对孔子学说做出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绩。

文闻问道:爷爷,东西两坊是什么时间修建的?

文教授说:东西两坊始建于明弘治九年( 1496 年),现存的二坊为清同治十二年( 1873 年)重建,坊额题字也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在重修时手书。你们仔细观看一下,继往圣”“开来学二坊的建筑形制与棂星门是相似的。当然也有不同,就是东西两坊的正脊两端以鸱( chī)吻装饰,而棂星门正脊装饰的是四大天王。

天一问道:姥爷,鸱吻是什么动物,为什么用它做装饰?

文教授说: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传说它是长瑞兽龙的第九个儿子,也有说是第七个儿子的。阔口粗噪子,平生好吞火,在险要处东张西望,用鸱吻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鸱吻的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在殿脊两端两个相对的的卷尾龙头就是鸱吻,又称龙吻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览了东西两坊之后来到孟庙的第二道大门,这道大门叫亚圣庙坊。

亚圣庙坊位于棂星门的北边,是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的门坊。

文闻问道:爷爷,亚圣庙坊修建于什么时间?

文教授说:“‘亚圣庙坊在明朝天启七年《三迁志》孟庙图、以及此后的雍正《三迁志》孟庙图、光绪《重纂三迁志》孟庙图中,均将其记载为棂星门。现存亚圣庙坊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由知县章时鸾创建。

天一问道:姥爷,亚圣庙坊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

文教授说:“‘亚圣庙坊为三间冲天柱式石坊。你们看,在八角形石柱上雕刻的是仰复莲,横向则贯穿着云板。石坊的柱脚直接立于土衬石上,前后以抱鼓石作为支撑。在明间坊额上题有亚圣庙三字,而在次间二坊额上浅雕云龙图案。当然,这两个龙图案各有特点,其中一个图案为蛟龙悠然戏水,另一图案则为翼龙展翅飞翔。

程教授一行四人穿越亚圣庙石坊,进入孟庙第二进院落。

天一问道:姥姥,在孟庙的一进院和二进院内为什么有着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古柏树?

程教授说:柏树在古代是悲哀和哀悼的情感载体,是名胜古迹、园林寺庙最常用的观赏树木。柏树斗寒傲雪、不畏风霜、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 子罕》)是对松柏精神的精辟概括。

文闻接着说:国内著名的柏树有:河南登封市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陕西黄陵的黄陵古柏;四川的剑阁柏木;延安万花山顶的五龙柏;泰山岱庙的 5 株汉柏,相传为汉武帝刘彻登泰山时所栽,距今已有 2100 余年……但是这些柏树往往数量较少,而孟庙有古柏三百余棵,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在我国,树龄在 100 年以上 300 年以下的,定为二级古树。树龄在 300 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我们现在看到的孟庙里的这些古树,可都是近 900 年的树龄了。

天一听了文闻的讲解,感慨地说:姐姐你的知识可真丰富,我今后一定加倍努力学习,争取赶上你。

文闻说道:你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超过姐姐。

看到文闻与天一姐弟俩的交谈,程教授和文教授十分欣慰。

文闻说:爷爷,我们现在徜徉于古柏之中,为什么感觉得神清气爽呢?

文教授解释道:柏树适应性很强,四海为家,定居于岩石山地,照常披绿叠翠。它既能忍受 40的酷暑,又能承受 -31的严寒 , 因此被称为改造大自然的功臣。柏木油对心理和精神都有治疗作用,它能恢复镇静、促使心理平衡、有利大脑清醒、稳定情绪,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所以,我们现在徜徉于古柏之中,就会感觉得神清气爽了。

这时,天一在二进院的西侧看见一口大铁钟,好奇地问道:姥爷,这里为什么有一口大铁钟?

文教授笑着说道:很早以前,这口大铁钟悬挂于旧县城北门里的重兴寺内,后来,为了保护它,就被移入孟庙内了。这口大铁钟是金大安三年( 1211 年)铸造的,本不是孟庙的物件。

观览了孟庙二进院内的古树之后,程教授一行来到了孟庙的第三道大门。

爷爷,孟庙的第三道大门是什么时间修建的?文闻边看边问。

文教授说:孟庙的第三道大门叫泰山气象门,它位于孟庙的中轴线上,在亚圣庙坊之北,由此门进入孟庙第三进院落。泰山气象门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 1122 年),但在明天启二年( 1622 年)因战乱与孟庙一起被毁,之后被重建,具体重建年代没有记载,在清道光十六年( 1836 年)进一步修缮。

天一问道:姥爷,泰山气象门在建筑上有什么特点?

文教授说:泰山气象门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门额上悬一竖匾,上书泰山气象门五个大字。泰山气象门又称仪门。泰山气象门高 7.55 米,面阔 12 米,三间,进深7.9 米、五架梁。单檐歇山式屋顶,门檐椽既使用了方椽、又使用了圆椽,即在正、背立面檐椽未起翘部分用方椽,在四角翼角起翘处与山面檐椽处用圆椽。在鲁南、苏北、河南、华南等一些古建筑中曾经使用过这种将方椽、圆椽混合的方法,而在其他地方的古建筑中较为少见。

天一问道:姥爷,泰山气象门中的五架梁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孟子被封为亚圣,孟庙是祭祀孟子场所,所以其建筑要符合礼制,这些建筑包括坛、庙、宗祠、阙、华表、牌坊等,这些建筑也称为礼制性建筑,其中庙宇尤其重要。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含义是指 4 根立柱为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自然房屋越深,面积就越大。按照《明会典》记载,礼制性建筑的规定是:公侯前厅 7间或 5 间,前堂 7 间,后堂 7 间;二品官厅堂 5 9 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 5 7 架等。我们在后面的游览中,将会看到对屋顶的礼制规定,最高级的是重檐庑殿,较低等级的是硬山顶。

文闻问道:奶奶,这道门为什么命名为泰山气象门

程教授说:泰山气象门在金、元二朝的文献记录中被称之为神门,明朝起被称为仪门。明朝之后仪门改称为泰山气象门的时间没有记载。至于为什么用泰山气象来命名这道门,多数人认为与程颢的一句话有关。

天一急切地问道:姥姥,是那句话?

程教授说: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 梁惠王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 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 尽心上》)孟子的这些名言不但脍炙人口,而且无处不在体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气度和风范,南宋理学家程颢就把这种气度概括为: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文闻说道:我记得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寓意是泰山巍峨高大,为各国所瞻仰。

程教授接着说:孟庙的第三道大门便取意程子之说泰山岩岩之气象也,来命名泰山气象门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的三进院主要用作什么?

文教授说:北宋开始祭祀孟子之后,每年的春秋丁祭是孟庙主要的祭祀活动。按照礼法要求,孟庙里举行的每一次祭祀活动,都有严格的程序和礼制。第三进院落东西两侧分别是祭器库省牲所,就是存放祭祀时所使用的祭品和祭器的地方。

天一问道:姥爷,春秋丁祭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丁祭又称祭丁,自古以来对先师的祭祀,皆以丁祭为主,每年四大丁祭就是春夏秋冬之仲月上丁日(上旬丁日)的祭祀活动。春秋二丁为官祭、夏冬二丁是家祭。早在唐武德年间仲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在清朝,顺治二年( 1645 年)定于每年春秋仲月上丁即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先师孔子。当然,在孟庙每年的春秋丁祭也是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对孟子的主要祭祀活动。

天一疑惑地问道:姥爷,丁日是哪一天?

文教授说:所谓丁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日,这是指每年春秋二仲月的第一个丁日,这个日子在每年并非都是一个固定的日期。以干支来纪日,其中,干是 指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 10 天干;支是指 12 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 12 地支所。干支就是天干与地支的 60 个组合, 60 天为一周期,循环记录。当以干支 12 地支组合出现时,就为丁日,如丁甲、丁丑、丁寅等等, 60 天循环出现一次。

听了文教授的解释,天一还是不太明白,他问道:姐姐, 10个天干与 12 个地支的组合应该是 120 个,为什么说干支组合有60 个呢?

文闻说道:天干与地支组合的时候有阴阳区别,就是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按照天干(或地支)排序,奇数位置的为阳,偶数位置的为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数;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阳干配阳支有 30 个组合,阴干配阴支也有 30 个组合,合计 60 个组合。

天一说道:天干与地支原来是这样组合的。

文闻问道:爷爷,为什么要在丁日祭祀?

文教授说:明代李之藻在《 泮宫礼乐疏 · 祭时诂》中是这样解释的:祭必用丁,盖丙丁属火,文明之象,而丁其明之盛,丙其明之初,故祠令用丁不用丙。至日质明行事,亦取阴阳之交,神属阴,神就人,阴交阳也,故求之阴阳之介。在中国文化观念里,火代表礼乐文明,丙是火之初,丁是火之盛,故而使用丁日进行对孔子、孟子的祭祀。

天一问道:姥姥,祭祀分为官祭与家祭,而大牢和少牢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太牢与少牢指的首先是在祭祀时祭祀用品的规格不同。当祭祀时整牛、整羊、整猪三牲皆备,就是太牢,而只有羊和猪作为祭品的则是少牢。

文闻问道:奶奶,太牢与少牢还有什么区别?

程教授说:太牢与少牢的第二个区别就是《礼记 · 五制》中所记载的:天下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当年汉高祖刘邦祭祀孔子为太牢。北宋元丰五年( 1082 年)封孟子为邹国公,并配享孔子与孔庙,此后,孟子即享用少牢的祭祀,祭品中除了羊、猪之外,还有黍、稷、稻、粱及干鲜果脯。

在第三进院落东西两侧祭器库省牲所的附近还各有一道侧门,分别叫知言门”“养气门

知言门”“养气门原名钟灵、毓秀门,是平时出入孟庙的东西便门,也称为东、西华门。这两个门始建年代不详,乾隆元年( 1736 年)孟庙修缮时,两门改名为知言门”“养气门,两门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梁,硬山屋顶,檐椽均为方椽。

天一好奇地问道:姥姥,两个侧门分别叫知言门养气门’,出自何处?”

程教授解释道:两个侧门分别叫知言门养气门,出自于孟子与弟子公孙丑的一次问答对话。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经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 · 公孙丑上》)即请问老师有什么长处呢?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 公孙丑上》)即我能够判断人们的语言真伪,能够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这两点是孟子对自身修养的高度概括,他认为所谓知言就是通过一个人的片面言辞知道其所蒙蔽,过头的言辞知道其所陷溺,邪僻的言辞知道其所偏离;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浩然之气一定要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而养成,要心勿忘,勿助长

在孟庙第三进院落的北壁有三门并列,分别左边是启贤门、右侧为致敬门,承圣门居中。从承圣门进入孟庙的第四进院落和第五进院落,继续向前就分为东、西、中三路。程教授一行的游览路线是先进入东路,然后参观中路,由西路再返回第三进院落,经养气门进入下一个景点。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