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三章②: 孟庙变迁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9日
  • 审核:
  • 浏览(28)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由孔道辅首创之后,在宋朝有什么变迁吗?

文教授说:从北宋景祐四年( 1037 年)之后的短短四、五十年内,三次增建、两次搬迁,而且两次由朝廷赐钱;在宣和三年( 1121 年),孟庙被迁建邹城南门外道左,庙制也急剧升格,由最初简陋的七间,变为壮丽宏伟的四十二间。从此以后直到今天,孟庙庙址再没有迁移。

文闻问道:爷爷,在宋朝孟庙为什么要搬迁两次?

文教授说: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搬迁,是异地重建。自从孔道辅首次创建孟庙之后,宋朝将孟庙搬迁了两次。第一次搬迁是因为建在孟林附近的孟庙距离邹城县城太远了,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前去告祭十分不方便,于时在宋徽宗政和年间( 1111年- 1118 年),在邹城县城东门外又建了一座孟庙。

文闻问道:爷爷,您是说又建了一座孟庙,那孔道辅建的那座孟庙呢?教授说:孔道辅建的那座孟庙后来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就自然倒塌消失了,但具体情况如何,在史料中没有记载。

天一问道:姥爷,后来为什么再次搬迁?

文教授时:因为建在邹县城东门外的孟庙,地势低洼,又濒水临河,庙宇常常遭到雨水的浸泡而坍坏。于是又在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 年),在当时邹县城的南郊再次修建孟庙,这就是孟庙的第二次搬迁。此后,孟庙经过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此基础上数十次的重修和扩建,终于建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文闻说道:奶奶,在北宋灭亡之后,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南方有南宋、北方有金国,当时邹城的孟庙地处金国域内,在这个时期孟庙有什么变化吗?

程教授说:历史上金国统治的时间大约是从 1115 -1234年,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孟庙在金国辖区内很少有人问津,仅在金晚期即大安元年( 1209 年)得到一次修建;但在贞祐二年( 1214 年),毁于战火,仅存门垣,之后一直延续到元朝初期合计有六十年的时间里,孟庙处于失修状态。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在元朝的命运怎么样?

文教授说:在元朝初期,孟庙命运与在金国时期差不多,不受重视。但在元朝至元九年( 1272 年),孟氏族人孟德昌、邑士刘廷四处劝募,复建孟庙正殿。元贞元年( 1295)扩建正殿十四间,孟庙阶庭级道翻新。

程教授说:与此同时,孟子地位的也不断提高。延祐三年( 1316 年),孟子正式配享文庙,父母加封为邾国公和邾国宣献夫人,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重纂三迁志》)。在深受儒学熏陶的耶律楚才的影响下,太宗采取了尊孔、传播理学、选拔儒生与地方官共同处理政事等措施。因此,孟庙命运开始好转。泰定四年( 1327 年),扩建孟庙祠堂至五间,规格宏伟。至顺二年( 1331年),增建致严堂,包括燕堂三间、斋室五间,泰定五年( 1328年)拨赐孟庙祭田三十顷。至元二年( 1336)重修两庑等二十余间,为棂星门起宇以遮雨,立石通衢。从元仁宗以来,在短短十年内孟庙扩建三次,庙制基本完备,规格明显升高。

文闻问道:爷爷,在明朝,孟庙的命运也不会太好吧,因为咱们前面说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喜欢孟子。

文教授说:明初,尽管朱元璋不喜欢孟子,但一些地方官员们仍相当热情地投身到孟庙的修复中,有不少人捐出自己并不丰厚的俸禄。读孟子书而入仕的基层官吏,对孟子由衷的敬仰和感激。许多县令为能到孟子故里做官感到莫大荣幸,一到邹县从下车伊始,就敬谒孟庙、拜祭孟子。这说明孟子学说真正渗透到官吏这个阶层之中。

天一问道:姥姥,明朝官员这么尊孟,那孟庙建筑一定得到了加强,是吧?

文教授说:从洪武四年( 1371 年)到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孟庙得到了重建、扩建,至永乐元年( 1403 年),经历九次建设,基本恢复了孟庙鼎盛时期的原貌,之后又经过多次重建和增建。

文闻问道:奶奶,在永乐之后,孟庙规模还在扩大吗?

程教授说:在景泰三年( 1452 年)朝廷授孟子五十六代嫡孙孟希文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拨田六顷。景泰六年( 1455年),赐庙田五十顷。成化四年( 1468),重修两庑、仪门,拨孟庙洒扫户、庙户三十二户。这可是孟庙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

文教授说:在明朝的弘治十年( 1497 年),修孟庙正殿、两庑从五间扩为七间,新创牌楼二、致敬门等十二间、别庙后殿三间。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重加整修,焕然改观。万历二十四年( 1596 年)重修孟庙,置祭田三十五亩,万历三十七年( 1609 年)又重修孟庙。天启三年( 1623 年)邾国公的前后殿由三间扩为五间,崇祯六年( 1633 年)重修。

天一说道:在明朝孟庙的规模之大真是空前啊!

文闻问道:奶奶,在明朝孟庙变迁有什么特点?

程教授说:在明朝,孟庙变迁以成化四年( 1468 年)为界,此前孟庙的主事者多为县令及僚属,资金来自他们的捐俸,规模较小,多是部分重建和简单修葺。此后,则由巡抚等代表中央朝廷的要员和地方大员成为孟庙修建、扩建的发起者和指挥者,官府出钱占多数,数额很大,营建规模大,且庙制有较大升格。孟庙祭田等和孟氏后裔的待遇也有明显提高了。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的规模是不是在明朝到达顶峰了?

文教授说:在明朝孟庙在规模上的确达到了其最高度,但规格在后来的清朝还有发展变化。

文闻问道:爷爷,在清朝孟庙主要有哪些变化?

文教授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孟庙被重修、增建,并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年),康熙亲书《御制孟子庙碑文》 , 专门指派官员将碑立于孟庙中,这是前几朝没有的高规格。在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年),重修孟庙正殿、寝殿、两庑,大殿焕然矣,修建启圣殿。

天一问道:姥姥,孟庙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是否有同样的高规格?

程教授说:在乾隆年间,孟庙多次修建。乾隆十五年( 1750年),诏颁亚圣庙祭器;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乾隆帝亲谒孟庙,御书大殿联额。这是封建帝王给予孟庙的最高礼遇了。在乾隆二十六年( 1761 年),完旧益新,增建乾隆碑亭;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年),知府王禄朋、县令张彬、 邑士徐九贡,请于大吏,发项重修,计二千九百两有奇,三月而整饬一新。

文闻说道:在清朝,孟庙受到了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待遇了,是吧,奶奶?

文教授说:在嘉庆十年( 1805 年),募集重金,花费五年时间整修孟庙,峻工后整饬一新。在同治十二年( 1873 年) , 在孟庙增建天震井、焚帛池等。但在咸丰年间,因战乱,孟庙被严重毁坏。

文闻问道:奶奶,清朝时期,孟庙地位如此之高,是不是说明孟子的地位同样很高呢?

程教授说:在清朝由于孟子的地位高才使得孟庙的地位提高。清朝继承明朝后期修庙的格局并大幅度提高。皇帝主动下诏发帑金、遣要员前去修庙;皇帝亲自御制孟子庙文,勒石庙中;御书孟庙、孟府联额,摩写悬挂;乾隆皇帝更两次亲谒孟庙,亲自拈香,作为一国之君对孟子行一跪三叩大礼(《重纂三迁志 · 爵享》。皇帝、巡抚、基层官吏、地方士绅、孟氏族人乃至一般民众等,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们都投身孟庙的修建中,巡抚等地方大员发挥主导作用,形成今日七进院落的宏伟规制。与前代相比,孟子的偶像地位更加神圣,更加牢不可破。

文闻继续问道:奶奶,孟庙在历代变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程教授说:孟庙在历代变迁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历代皇帝们修庙表面上是为树立孟子权威,但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坐稳江山。当然,不同朝代又各有特殊的动机。

文教授说:自省级大员到县级基层官吏修建孟庙的动机,相对复杂,其中,有一部分官员是在思想感情上真正信仰、尊崇孟子,另外一部分官员是因为为政一方,修颓起废、推行教化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还有一部分官员是为了顺承皇帝尊儒重道旨意,捞取进一步升官资本,或者是为了流芳百世等个人私利。

天一问道:姥姥,孟氏族人修建孟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程教授说:在孟氏族众眼中,孟子既是儒学圣人,也是恩泽深厚的祖先。孟氏族众在尊孟的社会环境中受益匪浅,因此对先祖感恩戴德,从内心想把孟庙修得壮丽以邀取更大的尊崇。他们不但感激孟子,而且还力图神化孟子:孟子生时,母梦神人乘云自泰山来,将止于峰,母凝视久之,忽片云坠而寤。时闾巷皆见五色云覆孟氏之居焉。(《重纂三迁志 · 杂志》)孟子出生的这个神话在孟子故土一直广泛流传至今。其实,普通的孟氏族人和孟庙周围诸县的普通民众,虽参与了修建孟庙但未能留下文字记载。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