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三章①:创建孟庙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9日
  • 审核:
  • 浏览(155)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程教授与文教授带领着文闻和天一一起踏上了游学四孟之旅。游学四孟的目的地就在孟子故里邹城市,从北京出发,乘坐高铁只需要 2 个多小时就达到了邹城市。他们游学四孟的第一站就是孟庙。

程教授、文教授与文闻和天一边说边走,很快就从下榻的宾馆来到了孟庙景区。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邹城市亚圣府街 44号。

文闻问道:奶奶,最初孟庙就建在现在这个位置吗?

程教授说:最初孟庙可不是建在这里的。最初的孟庙位于邹城市东北方向十几公里之外的四基山之阳孟子林墓旁边。

天一问道:姥爷,孟庙始建于什么时间?

文教授说:根据孟林享殿内现存的北宋仁宗景祐五年( 1038年)《新建孟子庙记》碑文记载,孟庙始建于北宋仁宗景祐四年( 1037 年),第二年建成,由孔子的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负责,孔道辅当时知兖州。

文闻问道:爷爷,也就是说孟庙是在孟子去世 1300 多年后才修建,是这样吗?

文教授说:根据明代吕元善撰写《三迁志》记载,在北宋创建孟庙之后长达八百多年的时间里屡次修建。

天一问道:姥爷,《三迁志》是一部什么样的历史书籍呢?

文教授说:《三迁志》就是孟氏《三迁志》,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由孟母蒙养之有孟子作圣之功,专门记载孟氏家族的各种事物、事务。它和孔氏的《阙里志》、颜氏的《陋巷志》同类,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文闻问道:奶奶,《三迁志》成书于什么年代?

程教授说:《三迁志》始修于明嘉靖时期,终修于清光绪时期,前后共修纂六次,多以三迁命名。但是《三迁志》流传下来的很少,如今能看到的仅有其中的一、二种,其余的可能已经已佚。

天一问道:姥姥,《三迁志》共修纂了哪六次?

程教授说:第一次修纂是明嘉靖《三迁志》,由史鹗修,费子增纂,这是《三迁志》的修纂开端,时间大约在明嘉靖壬子( 1522 年) 9 月,所以称为嘉靖本。该本分为五卷,早已失传,详情无法考证。

文教授说:《三迁志》的第二次修纂是在明万历辛亥( 1611年)春,故称万历本。胡继先修,潘榛、周希孔纂,取名《孟志》,该本分为五卷二十一目,已佚,无法考证。

文闻问道:奶奶,《三迁志》的第三次修纂是在什么时候?

程教授说:《三迁志》的第三次修纂就是明崇祯《三迁志》,这是我们当今可以看到的版本。由吕元善、吕兆祥、吕逢时修纂。

天一问道:姥姥,这次修纂为什么这么多人?

程教授说:《三迁志》第三次修纂的三人是祖孙三代。其中,吕元善,字季可,号冠洋,海盐人,天启年间任职山东布政司都事。最初由吕元善修纂,但书未成而身亡。其子吕兆祥、其孙吕逢时续修成书,并恢复原名《三迁志》。山东学政贺万祚、吕浚、李曰华、孔胤植、吴麟瑞、虞廷陛等分别为作序。该本大约始修纂于天启五年( 1625 年),付梓于崇祯元年( 1628 年),该书已经在《四库全书》存目,原件已佚。

文教授说:山东学政贺万祚在序中盛赞了孟母,同时也盛赞了修纂《三迁志》的吕氏三人。贺万祚在序中写道:三迁志,志孟氏也。志孟氏而曰三迁。以孟氏学,实基始于斯得蒙养之正,为万世规也。然上下千古由母训而为圣贤,唯孟氏母子耳。余谓苍溪史氏之志三迁,适创于嘉壬子,意固可默会也。乃后虽重修,改曰《孟志》,意便索然……仍复三迁之旧……则吕氏之于孟门更一功臣也。’”

天一问道:姥姥,《三迁志》第四次修纂是在什么时间?

程教授说:《三迁志》第四次修纂是在清雍正时期。第四次修纂的《三迁志》是为明崇祯本的增纂本,由王特选增纂、孔传商校、仲蕴锦删阅,另由世袭翰博孟尚桂鉴定、孟衍泰重校等,邹县知县韩于斐为之作序。成书沿用《三迁志》原名。该本于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年)开始增修,至雍正元年( 1723 年)编写付梓。旅居台湾的亚圣孟子七十四代孙孟繁骥先生称之雍正本。雍正本亦被《四库全书》列目收存,共十二册,邹县存有一部分,失却第一册。

文闻说道:接下来就是第五次修纂了,对吧,爷爷?

文教授说:是的。第五次修纂就是清道光年间的《重纂三迁志》,由孟广均修,马星翼纂,时间大约在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故称道光本。该本未付刻,卷情不详。

天一问道:姥爷,《三迁志》的最后一次修纂在什么时间?

文教授说:《三迁志》的最后一次修纂就是第六次修纂,为清光绪《重纂三迁志》。原纂为孟广均,由陈锦、孙葆田重纂,书成仍名为《重纂三迁志》,该本编定于光绪五年( 1879 年),付印于光绪十三年( 1887 年)由山东书局刊行,故称《光绪重纂本》,光绪本为最后一部《三迁志》,该本也是历史上的《三迁志》内容的综合。光绪重纂本于 1887 年由山东书局刊行。次年,孙葆田又将志稿带至北京刊行,木刻本,六卷为一册,取名《孟志编略》,现今在邹城市有收藏。

文闻问道:奶奶,学界对《三迁志》有怎样的评价?

程教授说:《三迁志》是非常难得的资料性著述,各本均以较大篇幅记载了诗文赞注等等。特别是光绪重纂本对于孟子生平事迹,汇集了清朝之前的各类史书之说,多说并存,不枉决断;对于历代封赐、表彰、祭祀等记载详细。《三迁志》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事物兴衰发展比较全面系统,而又较详细具体的综合性资料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三迁志》的六种版本中,邹城市内现今有两种幸存,实属珍贵。

文闻说道:既然如此,关于孟庙的变迁史料主要源于《三迁志》,对吧,奶奶?

程教授说:是的。我们就根据《三迁志》的记载,梳理一下孟庙的变迁。

文闻问道:爷爷,刚才您讲在北宋景祐五年( 1038 年)孟庙首次建成,由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创建,位于邹城市东北大约 13 千米处的四基山西南麓的孟子陵墓之前。孟庙建成后,孔道辅请泰山先生一介布衣学者孙复作庙记。问题是孔道辅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创建孟庙?

文教授说:文闻的这个问题的确是个好问题。孟子殁一千三百多年之后即北宋时期才开始被祭祀,而祭祀的首倡者是孔道辅,他是孔子四十五代孙,并不是孟氏后裔。那孔道辅为什么成为祭祀孟子的首倡者,这里面有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做一简单分析。

天一说道:姥爷,您先给我们讲讲孔道辅的身世吧。

文教授说:好的。孔道辅出生于宋雍熙二年( 985 年),他的祖父孔仁玉,袭封文宣王,兼任曲阜县令,被孔氏尊为中兴祖。孔道辅的父亲孔勖是孔子第四十四世孙,进士及第,北宋宝元元年( 1038 年)任尚书工部侍郎。孔道辅自幼端庄稳重,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举进士第,九年( 1016 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主孔子祠事。乾兴元年( 1022 年)迁太常博土。天圣八年( 1030 年)为直史馆,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天圣九年( 1031 年)奉使契丹,道除右司谏。明道二年( 1033 年)移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十一月召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不久知泰州,徙兖州。景祐三年( 1036 年)又徙兖州,进龙图阁直学士,迁给事中。在兖州三年复入为御史中丞。宝元二年( 1039年),再出知郓州。

文闻说道:简单地说,孔道辅曾经知兖州三年,是这样吗,爷爷?

天一问道:姥爷,孔道辅的官职为什么不断地上下变化呢?

文教授说:孔道辅的官职变化主要与孔道辅的为人品德有很大关系。

程教授说:有件事就很能说明孔道辅的人品如何和他的官职为什么不断变化。事情是这样的:在明道二年( 1033 年)宋仁宗因为后宫争宠之故废了郭皇后。身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的孔道辅闻知,即率谏官孙祖德、范仲淹、宋郊、刘涣、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段少连等十人,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愿赐对,尽所言。仁宗让内侍传谕孔道辅等至中书,让宰相吕夷简解释废郭皇后的原因。孔道辅责问吕夷简说: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辨解说:废后有汉、唐故事。孔道辅厉言反驳道: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夷简无话可答。孔道辅据理力谏,履危不贰,得罪了皇帝和宰相。次日,就以伏阖请对,非太平美事为罪状,被贬出知泰州事后,范仲淹曾感慨地说:孔公方正,名天下所共知。昨当撄鳞之际,事在不测。观其容止愈端重,颜色不沮丧,附中臣之对,答丞相之语,应若宿构,言有条理,此过于前所闻矣!’”

文闻说道:爷爷,孔道辅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他曾经主孔子祠事,是吗?

文教授说:是的。孔道辅主孔子祠事,竭尽虔诚,勤于修建。天禧二年( 1018 年),他上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诏转运使用官钱修葺( )孔庙,由孔道辅监督工役。天禧五年( 1021 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神行殿余材,大扩旧制,增建殿、庭、廊、庑共三百一十六间。使孔庙设施完备,规模宏伟,焕然一新。著名的杏檀,就是这次在庙殿的旧址上除地为坛,环植以杏而创建的。

天一问道:既然孔道辅主孔子祠事,为什么首创孟庙,姥姥?

程教授说:孔道辅对有功于儒学者,礼崇备至。孔道辅在知兖州时,以恢张儒学、兴复斯文为己任。当时,著名学者孙复隐居泰山,精研《春秋》 , 以道自重。孔道辅虽身居高位,且年长于孙复,却两次前往山下拜见,恂恂执弟子礼。他们畅谈尧舜周孔之道,登山吟诗,刻于石壁。孔道辅每年都派人送衣、送食、送柴 , 馈问不绝。

文教授说:在景祐四年( 1037 年),也就是孔道辅知兖州的第二年,他说过这样一番话:在儒家学派中,有大功于圣门者,没有超过孟子的。孟子力辟杨墨,继承道统,至今却没有受到祭祀,这是太大的缺陷了。根据《祭法》: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孟子可以称得上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啊!况且邹地过去是孟子的故里,现在是本人所辖的属邑。孔道辅决定寻访孟子的坟墓,作出明显的标志,新建祠宇用于祭祀孟子,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天一问道:姥爷,最终孔道辅找到孟子坟墓了吗?

文教授说:当年,孔道辅派出官吏四处寻访、调查,最终在邹邑东北,也就是现在的邹城市东北方向大约十几公里的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的坟墓。找到后,孔道辅立即组织能工巧匠兴建堂宇。第二年春天即景祐五年( 1038 年),孟子庙建成,同时让孟子的高弟公孙丑、万章等从祀。孔道铺还请泰山学者孙复作《新建孟子庙记》,刻石以纪,就是至今还立在孟子墓前享殿内的那幢碑。

文闻问道:爷爷,也就是说,这幢碑至今还保存着,对吗?

文教授说:对,等我们游览孟林时可以观览一下。

文闻和天一高兴地点头赞同。

文闻问道:奶奶,孙复在孟子庙记中有哪些值得关注之处吗?

程教授说:孙复在孟子庙记的第一段,首先分析了孔子逝世后圣人之道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由此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危害。他写道:孔子既没,千古之下,驾邪怪之说,肆奇险之行,侵轶我圣人之道者众矣,而杨墨为之魁,故其罪剧。孔子既没,千古之下,攘邪怪之说,夷奇险之行,夹辅我圣人之道者多矣,而孟子为之首,故其功钜。昔者二竖去孔子之世未百年也,以无君无父之教行于天下,天下惑而归之。嗟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邦国之大经也,人伦之大本也,不可斯须而去矣。而彼皆无之,是驱天下之民舍中国而之;夷狄也,祸孰甚焉。’”

文教授说:接下来,孙复高度赞扬了孟子继承圣人之道的作为,其功不在禹下,并指出如果孟子不能挺身而出则天下之民伦理混乱。孙复写道:非孟子孰能救之?故孟子慨然奋起,大陈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法驱除之,以绝其后。援天下之民于夷狄之中,而复置之中国,俾我圣人之道炳焉而不坠。故杨子云(注:西汉杨雄)有言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韩退之有言曰:孟子之功余以为不在禹下。然子云述孟子之功不若退之之言深且至也。何哉?洚水横流,大禹不作,则天下之民鱼鳖矣;杨墨暴行,孟子不作则天下之民禽兽矣,谓诸此也。’”

文闻问道:奶奶,孙复在记文的第二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程教授说:孙复在记文的第二段首先介绍了孔道辅为什么要创建孟庙及其经过。他写道:景祐丁丑岁夕,拜龙图孔公为东鲁之二年也。公圣人之后,以恢张大教兴复斯文为己任,常谓诸儒之有大功于圣门者,无先于孟子。孟子力平二竖之祸而不得血食于后,兹其阙也甚矣。祭法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孟子可谓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也。且邹昔为孟子之里,今为所治之属邑,吾当访其墓而表之,新其祠而祀之,以旌其烈。俾其官吏博求之,果于邑之东北三十里有山日四基,四基之阳得其墓焉。遂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以公孙丑、万章之徒配。越明年春,庙成。’”

天一问道:姥爷,孙复在记文中没有提及自己吗?

文教授说:孙复在记文中当然也提及自己了,他在第二段中首先介绍了孔道辅,紧接着就写道自己学习孔子,仰慕孟子,应孔道辅之邀而作碑记。他写道:俾泰山孙复文而志之。复学孔而睎孟者也。世有蹈邪怪奇险之迹者,常思嗣而攻之。况承公命而志其庙,又何敢让?嘻!子云能述孟子之功而不能尽之,退之能尽之而不能祀之,惟公也既能尽之又能祀之,不其美哉!故直笔以书。时大宋景丰占五年岁次戊寅六月六日记。’”

文闻问道:爷爷,孟庙碑文记是由孙复写的,是谁把它写道碑上的?

文教授说:是前莱芜监判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张硕书,虢略杨秘篆额,沈升刻字。最重要的是这个碑是龙图阁直学士、朝请大夫、给事中、兖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及管勾仙源县、景灵宫太极观提举、郓濮等五州军兵甲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鲁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贰佰户、赐紫金鱼袋孔道辅立石。

天一说道:姥爷,我们已经知道了孟庙碑记的内容了,那这个碑什么样子?

文教授说:至于这个碑什么样子等我们去游览孟林时就可以看到了。不过,我现在可以简略介绍一下。这个碑高 1.95 米,宽0.76 米,厚 0.22 米。圆额。篆额共 3 行,每行 2 字。碑文楷书,笔画道劲有力,共 19 行,每行 39 字。碑下部两侧及碑阴均用青砖镶嵌至 0.68 米处。碑明及碑两侧均有后人刻字。碑阴为金代人题诗,楷书拙俗,共 8 行,每行字数不等。碑左侧题记,楷书较工整,但严重剥落,仅 8 字可识,约 3 行。碑右侧,上部为元代人题记,楷书,约 5 行,仅年代可识。下为宋代人题名,共 4 行,每行 7 字,字迹可辨。

文闻问道:奶奶,孔道辅建成孟庙之后是否又做了一些有益于孟子后人的事情呢?

程教授说:孔道辅建成孟庙之后,又在当时的邹县城北二十里凫村,找到了孟子四十五代后裔孟宁,并推荐于朝,授迪功郎,主邹县薄,主孟子庙祀事。就这样,孟子不仅有了坟墓、祠庙,还有了专人主持祭祀。孟氏后裔也得以确认,并延续至。

文闻感慨地说:孔道辅对于孟子及其后裔真是功德无量啊!

文教授说:孔道辅不仅如此,在景祐五年( 1038 年),他又于孔庙西偏,齐国公殿前建五贤堂专祀孟子及荀况、扬雄、王通、韩愈五子,这是孟子配食孔庙的发端。

天一问道:姥爷,孔道辅建五贤堂有什么深意吗?

文教授说:孔道辅建五贤堂可谓意义深远啊!正如他在《重建五贤堂记》中写道:先圣生当战伐之世……于时则我圣人大道为异端破之,不容于世也。而孟荀继作,乃述唐虞之业,序仁义道德之源,俾诸子变怪不轨之势息,圣人之教复振,其功甚大矣……,因建堂,事收五贤所著书,图其仪,叙先儒之时荐。庶几识者登是堂,观是像,览是书,肃然改容,知圣贤之道尽在此矣。’”

文闻问道:爷爷,孔道辅在知兖州三年之后,去哪里了?

文教授说:孔道辅在兖州过了三年,又被召回为御史中丞,再度执掌监察、谏议大权,这实际上是再次被重用了,权贵们更加忌恨他。不久之后,遭受宰相张士逊所陷害,又被降职出知郓州。当时前去赴任的路上正值大寒,孔道辅愤惋填膺,行至滑州韦城驿,发病逝世。这年是宝元二年( 1039 年)十二月王申,孔道辅享年五十四岁。

文闻说道:真是太可惜了!孔道辅的遭遇也折射出封建王朝官场上的黑暗,对吗,爷爷?

文教授说:是的。在封建王朝,孔道辅的这种遭遇在所难免。不过,他的品德还是为后人所铭记。就是后来的皇帝也没有忘记,在皇祐三年( 1051 年),宋仁宗认为孔道辅忠直,特赠他尚书工部侍郎,后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嘉祐七年( 1062年)十月壬寅,孔道辅被葬于孔子墓之西南百步。王安石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赞扬孔道辅以刚毅谅直名闻天下,或绌或迁,而公持一节以终身,盖未尝自诎也,而士大夫多以公不终于大位为天下惜者也。展也孔公,维志之求。行有险夷 , 不改其辀。权强馋谄所仇

程教授说:其实,对于后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孔道辅亲手创建的孟子庙,尽管在北宋两次迁徙、扩建,金、元、明、清历代近四十次扩建维修,但每次修葺,人们都要追忆孔道辅的创建之功。清雍正十年( 1732 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在《重修圣祖林墓享殿碑》中追述道:故林墓之修,自宋景祐四年( 1037 年),兖州守孔公道辅,始访而修先建焉………’孔道辅深有孔、孟遗风,又开创祭祀孟子之始,故邹人念光念不忘他的特殊贡献。在元代,就将其与公孙丑、万章等同列为孟子门人。大约从明代洪武年间,就让其从祀孟庙,位设西庑,题:司空之孔道辅。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称先儒,位在唐韩愈之下,与孟庙从祀贤儒一起享受春秋祭祀。

文闻感慨地说:孔道辅的确令人钦佩!受祭祀也是应该的。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