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一章③:文明古国“邹鲁之风”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5日
  • 审核:
  • 浏览(1074)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文闻问道:“奶奶,孟子之所以诞生在邹城,除了与周文王和孔子的有关之外,还有哪些因素需有关系?”

程教授说:“当然,在孟子的成长以及孟子的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周文王和孔子等圣贤的影响重要而深远。除此之外,在山水毗邻的邹鲁两个古国之间,文明相融,兴起了既不同于鲁国也不同于邹国的‘邹鲁之风’,同样对孟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一风气也因孟子而盛行。”

文闻问道:“爷爷,‘邹鲁’中的鲁就是鲁国,而邹就是邹国吗?”

文教授说:“是的。关于鲁国的情况你们在以前游学三孔的时候已经了解了。鲁国,在周初封建诸侯时立国,为周宗室、姬姓。至于邹国的情况史料中也有一些记载。”

文闻说:“邹国就是邾国吗,爷爷?”

文教授说:“古代的邹字为邾字的异体字,亦作驺。邾,也作邾娄国,一般认为,邹国就是邾国,两个名字分别在不同文献中都有使用。邹国立国的时间早于鲁国,属于东夷土著方国。”

天一不解地问道:“姥姥,邹字是邾字的异体字,这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在古时候的邹和邾字形相近,在当地的读音相似,常常通用。”

文闻问道:“奶奶,邾国的图腾是什么?”

程教授说:“据传说邾国的图腾是蜘蛛,所以有学者认为邾国的名字,缘于邾人以蜘蛛为图腾。邾又叫‘邾娄’一名,是人们直呼其图腾之名‘蜘蛛’二字的声转易字。”

文闻继续问道:“爷爷,邹国或者说邾国人的祖先是谁?”

文教授说:“现在的学者中有的认为邾人的祖先为陆终氏,而陆终氏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土著邾人为东夷炎族,而非黄帝族裔。”

程教授接过来说:“周王室一直没有把邾人看作是同族同源。邾国是夏商时立国的东方方国,与商奄等同属东夷土著。”

天一问道:“姥姥,商奄等同属东夷土著国在周朝初期已经不存在了,而邾国为什么还保留着?”

程教授说:“可能的原因是邾国没有参与周朝初期的商奄、薄姑叛周之乱,所以得以保留。然而,周初封建,却没有封邾,只作为周朝的附庸而据邾地。”

文闻问道:“爷爷,邾国不是周朝的诸侯国吗?

文教授说:“根据史料记载,在周初封建的时候邾国不是诸侯国,但在春秋时期,它支持齐桓霸业,‘尊王’有功,就被封为子爵之国。在《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对此杜预的注说:‘以为附庸之君,未王命,例称名。’孔疏说:‘齐桓行霸,仪父附从,进爵为子。’”

程教授说:“《晏子春秋集释》记载:‘邹,子爵’。在西周时期邾国仅为周之附庸,但到了春秋初期,邾国名义上仍为周之附庸,但其实力已经发展壮大,仅次于齐、鲁等国。由于有助于齐桓公称霸,所以在齐桓公的奏请下,邾国被周天子封为子爵,位列诸侯。”

文闻问道:“奶奶,为什么说‘邹鲁之风’,而不是‘鲁邹之风’?”

程教授说:“邹国即邾国为东夷古国,有自身独特的邾娄文化,文化悠远深厚,而鲁为东迁新国。从历史渊源上看,鲁国为少昊金天氏之墟,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国是太昊伏羲氏之域,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我们马上去游学‘四孟’时,可以在凫山看到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遗址;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我们可以到野店遗址参观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等。这些遗址和出土文物都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在这里的邹国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因此,学者们习惯于说‘邹鲁之风’,而不是‘鲁邹之风’。”

天一问道:“姥爷,您说的‘邹鲁之风’对孟子的诞生有重要影响,那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文教授说:“在山水毗邻的邹鲁两个古国兴起‘邹鲁之风’,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为‘邹鲁之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儒风’,这与儒家文化的起源与传播有关。”

程教授说:“孔子出生于邹(历史上尼山曾属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授徒讲学,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邾与鲁国毗邻,两个古国遗址相距不过20公里,邾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鲁文化影响。”

文闻问道:“爷爷,邹、鲁是两个诸侯国都,而且都是具有文化渊源的文明古国,那历史上从什么时候将邹与鲁并称为邹鲁呢?”

文教授说:“‘邹鲁’并称,始见于战国《庄子·天下篇》。”

程教授说:“由于邹国与鲁国是在不同时间被不同朝代立国,所以邾国有诸多与鲁人相异的习俗。在春秋以前,鲁为周之封国,邹为周之土著附属国。在‘兴灭国继绝世’的周礼文化生态环境下,邹、鲁两国主要传承着各自的部族文化。邹为土著东夷古国,保留和传承着较多的东夷土著文化的诸多特色;鲁为周文化在东方的代表,传承着以周礼为核心、周鲁文化的传统。”

天一问道:“有如此差异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姥爷?”

文教授说:“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之间多次发生战争,但也有和平的时候。维持两国和平关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邾(邹)以礼朝鲁、尊鲁;鲁以礼安邾。彼此关系平稳,各承传统。”

文闻问道:“奶奶,邹鲁两个国家的文化是如何融合,形成‘邹鲁之风’的?”

程教授说:“邹鲁文化交汇于春秋,融合于战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纲纪不张,礼乐崩坏,列国纷争。在春秋前、中期鲁强邹弱的情况下,两个国家的关系以动荡、冲突、敌对为主。但两国文化在以冲突、敌对为主的关系中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交流,特别是在春秋后期,随着鲁强邹弱国势的定格和士阶层的兴起,邹、鲁在上层文化中加快了交流与融合。”

文教授说:“‘邹鲁’文化融二为一发生在春秋末到战国中期。在这个时期两个国家的文化下移,士阶层崛起,尤其是孔子大兴私学,形成了邹鲁士风的一体化,实现了邹鲁文化融二为一。由邹、鲁到‘邹鲁’,邹、鲁两支异质文化的融合,是两支文化的升华和发展。邹鲁文化既不是传统的邹文化,也不是传统的鲁文化,是新区域型的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邹鲁之风’。”

文闻问道:“奶奶,在‘邹鲁之风’形成过程中,邹鲁的士这个阶层功不可没,是吗?”

程教授说:“是的。邹鲁的士阶层被称为‘邹鲁之士’,他们对《诗》《书》《礼》《乐》中的‘古之道术’‘多能明之’,是邹鲁之风的营创者,到了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邹鲁之士’已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固守着‘邹鲁’文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气。”

文教授说:“‘邹鲁之士’这个阶层在《庄子集解·天下篇》中指的是‘士,儒者;缙绅先生,服官者或云缙。……绅,大带,六经所由传。’《庄子集释·天下篇》《疏》亦云:‘先生,儒士也。’”

天一问道:“‘邹鲁之士’中有儒士,那服官者是那种人,姥爷?”

文教授说:“儒士,是一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散在民间,以为人教书相礼为生。服官者就是穿官服的知识分子,属于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包括大、小有知识的官吏。”

文闻问道:“奶奶,‘邹鲁之风’的内涵包括哪些?”

程教授说:“关于‘邹鲁之风’的内涵其主体可以理解为尊孔读经。《天下篇》中说邹鲁之士对儒家六经‘能明之’,这就是说研习六经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风气。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这种风气的解读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文教授说:“‘邹鲁之风’的精神内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崇尚道德教化之风。精神内核就是‘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从本质上说‘邹鲁之风’所展现的是一种道德教化之风。”

文闻问道:“爷爷,您前面说‘邹鲁之风’的形成离不开邹鲁的文化融合,这个融合过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呢?”

文教授说:“邹鲁文化融合的奠基人就是孔子。孔子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者之一,他整理了三代古代典籍,编定‘六经’。正如《庄子·天运篇》所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六经’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夏、商、周,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情况,是我国的珍贵史料,就是在世界范围讲也是不可多得的古代文化瑰宝,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政治社会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六经’在当时也为邹鲁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孔子众多弟子都十分尊崇孔子,并以孔子为榜样,读经习经,这就在鲁地助推了崇礼重经文化风气的形成。”

文闻问道:“奶奶,继孔子之后,对于邹鲁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谁?”

程教授说:“这个人就是子思。在邹鲁文化融合,‘邹鲁之风’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子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天一说:“姥姥,子思就是孔子的嫡孙吗?”

程教授说:“是的,子思生于孔子晚年,曾亲聆孔子教诲,他把弘扬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教授六经作为自己一生的责任。他在邹鲁两个国家大兴私学,使‘邹鲁之风’得以兴盛和发展。”

文闻问道:“当年,孔子是如何教育子思的,奶奶?”

程教授说:“根据《孔丛子·记问》记载,孔子晚年闲居,有一次喟然叹息。见此情景,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子思跪下来拜了拜爷爷,问他是不是担心子孙不学无术辱没家门?并对孔子说为了继承祖业,自己要十分努力地学习,决不松懈。对此,孔子十分欣慰,晚年对子思的成长十分关注,每有闲居独处之时,通过祖孙问答的方式,教诲、解疑、释惑。孔子与子思对答,涉及家事、任贤、礼乐、哲理等,内容十分广泛。”

文教授说:“康有为曾经盛赞子思:‘孔子之道大矣,荡荡如天,民难名之,唯圣孙子思,亲传文道,具知圣统。’”

文闻问道:“奶奶,子思是在孔子晚年受到孔子的教育,在那之后子思还受到谁的教育培养?”

程教授说:“子思曾受孔子得意弟子曾子之教。在《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子思同道。’《礼记·檀弓上》《孔丛子·居卫》记载了曾子对子思的教育。宋儒也认为在孔子殁后,曾子是传孔子之道者,曾子传给子思。所以说子思上接孔子,下启孟子,是邹鲁文化融合、邹鲁之风兴盛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天一问道:姥爷,子思是如何促进邹鲁文化融合的?”

文教授说:“子思一生中做过官,但官职都不高。《孟子》中说:‘鲁穆公之时,公仪休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他也曾在宋国做官,“子思,臣子,微也。’子思一生中比较贫寒,主要的事业是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他读经传经,兴学授徒,安贫乐道。”

程教授说:“根据邹城地方文献及林庙石刻中多方面记载,子思兴学授徒,曾经一度发展到邹国。在邹城现存宋代以来的林庙石刻中记载,子思曾来邹地讲学,并在邹地写成《中庸》。元代的《中庸精舍记》记载:‘旧名子思讲堂,谓孟子传道于此。’后来子思讲堂改为中庸书院、子思书院等,并在明清时代多次重修,至今这一遗址还被保存着。”

文闻问道:“奶奶,在‘邹鲁之风’的形成发展中,子思的作用有哪些?”

程教授说:“子思是一个过渡性的关键人物。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各奔东西、散游诸侯,在鲁国儒家学说之风一度消沉,而子思使之重新振作起来,并得以延续。子思把兴教讲学发展到邹国,邹鲁之地传承发展了儒学,为孟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文化基础。子思以传授五经为主,为‘邹鲁之风’形成打下基础。正如清代黄以周所言:‘求孟子学孔圣之师承,以子思为枢纽。’”

文教授说:“‘邹鲁之风’的形成与发展最早有孔子的奠基,中期有子思的传承与发展,后来孟子诞生将其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关于孟子在这方面的贡献,我们会在‘游学四孟’时亲身感悟。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