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一章②:孔子序“十翼”作《春秋》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5日
  • 审核:
  • 浏览(785)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文教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已经大体了解了周文王,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又一个历史人物,他对孟子而言更为重要。”

文闻说:“我想,这个人就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

程教授说:“是的,孔子及其思想对于孟子的成长影响深远。我们仅从孔子序‘十翼’与孔子作《春秋》两个角度回顾一下这位在春秋时期乃至我国整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

文教授说:“在孔子的心目中,一直非常敬仰周文王。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意思是说在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君主在位的时代,孔子没有赶得上,但在孔子内心却始终深怀向往。孔子把周文王与夏朝的建立者禹、商朝的建立者汤视为是‘三代之英’,极为推崇周文王的文治武功、任贤使能、悦近来远的丰功伟绩。”

文教授说:“我给你们讲几个关于孔子盛赞周文王的小故事,从而可以看出周文王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文闻和天一异口同声地说:“好极了,您请讲。”于是,文教授很高兴,便娓娓道来。

        一天,孔子给弟子们讲述周文王怎样启用姜子牙的故事。当初,周文王将在渭水边上遇见的正在钓鱼的姜子牙带回王宫,并打算委以重任。可是,怎样把这位其貌不扬的老人介绍给众位大臣呢,为此,周文王费了一番脑筋。这天,周文王在朝堂上对群臣说:“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先王告诉我,在渭水边上遇到的那位钓鱼老者可是个难得的贤者,可遇不可求,为了我们未来的大周社稷,一定要重用他,要我把国家的政事托付给。我要照办先王的指令,你们都同意吗?”听周文王这样讲,众臣皆点头称是,周文王如愿以偿地重用了姜子牙。孔子讲罢后,弟子颜回感到不解:“凭周文王的德行和权威启用一个人还不容易吗?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周折,借梦来说呢?”孔子说道:“你想一想,周文王权威再大,突然间把一个素不相识的、在渭水边上钓鱼的老者安排到如此高的位置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对大臣们来说能马上接受吗?周文王那样做,是给大臣们一个容易接受的理由,才能让大臣们心服口服。”听了孔子的解释,颜回点头称是。后来,孔子又对弟子们讲道,周文王被纣王从羑里释放后,决定把洛水以西方圆千里的土地献给商纣王,以此来换得纣王废除残酷的炮烙之刑。纣王贪图得到方圆千里的土地,便答应下来。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遭受炮烙之刑,都十分高兴,对周文王的崇敬、感念之情溢于言表。为此,孔子大发感慨:“周文王真是一位仁爱之主啊!周文王用方圆千里的土地换取纣王废除炮烙之刑,这一举动使许许多多的人免受苦难的折磨,真是太难得了!当然,周文王以方圆千里的土地赢得了天下人的归心,这又是多么聪明的举动啊!”

孔子视周文王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在周游列国途中经常以周文王的经历勉励自己,度过难关。特别是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交界处时,连续七天粒米未进,个个饥饿难耐,面对如此艰难困境,孔子以周文王的故事开导大家:“当年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在羑里达七年之久,周文王丝毫没有消沉,而把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是后世尊称的《易经》。与周文王相比,我们现在这点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孔子用周文王的故事激励弟子们,重新振作起了精神,“弦歌之声不绝”,后来终于脱离了危险。孔子在匡地受阻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周文王给予孔子无穷的精神力量,使孔子能够克服所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

听完了文教授讲的故事,程教授接着说:“孔子序‘十翼’,也充分说明孔子对周文王的敬仰之心。”

文闻说:“奶奶,有个成语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与孔子序‘十翼’有关系吗?”

程教授说:“‘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源自《史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并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文教授补充说:“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的《要》篇第三章中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这种喜好《易》的执著精神,与《史记》中孔子晚而喜《易》,纬编三绝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文闻说:“我记得在《论语·述而》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就好了。假使我五十岁时就能看到《周易》,我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这是不是一方面说明孔子对《周易》评价如此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周易》对孔子的人生影响如此之大,孔子对《周易》相见恨晚呢?”

程教授说:“文闻理解的很好。如果说孔子对《周易》的真正予以高度评价的话,他是这样说的:‘《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天一说道:“姥姥,我对孔子的这段话不太理解,您给我解释一下好吗?”

程教授微笑着说:“好的,天一。这一段话可以分三句话来理解。第一句是孔子高度赞扬了《周易》的智慧,认为《周易》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利用《周易》的智慧,作为智者的圣人可以穷理入神而增崇其德,兼济万物而广大其业。”

文闻说道:“第二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奶奶?”

程教授说:“第二句话中,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知崇礼卑’这几个字的含义。智就是智者,以崇为贵;礼就是礼者,以卑为用。”

天一问道:“姥姥,‘崇效天,卑法地’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这几个字的意思为智者通利万物就像天上的太阳无不辐照,这是最高的崇,就是像天高而统万物,所以,崇就是效法天。礼者卑敬于物就像大地一样柔和包容而在下,这就是卑,所以,卑就是像大地那样广大而承载万物。仿效天则能崇高,取法地则是谦卑。”

文闻继续问道:“奶奶,‘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如何理解?”

程教授说:“这是告诉人们,天在上地在下这是天地设位,而在天地之间万物变化无穷,这也是《易》在天地之中的运行。”

天一说:“姥姥,第三句话即‘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最难理解。”

程教授说:“是的,这句话是不太好理解,主要困难在于对几个关键字词的理解。‘成性’可以理解为本性,其原有的特性;‘存存’第一个存是始终保持不变的意思,第二个存就是本性;‘道’是开通、运行变化的意思;‘义’就是适宜、合适的意思。”

文闻说:“按照您的解读,这第三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地之间万物的原初本性始终不变,并且万物运行畅通,恰如其分,这一切均来自于《易》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易》就是道义的门户。’”

程教授满意地点头称是。

文教授补充道:“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在这里孔子连用了两个‘观’与‘玩’,进一步表达了孔子对《周易》喜爱之深。”

文闻问道:“奶奶,孔子除了喜爱《周易》之外,对《周易》的贡献是什么?”

程教授说:“关于这个问题,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至今也难以统一起来。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周文王推演《周易》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整理、阐释、作传,孔子是杰出的《周易》集大成者。”

文教授说:“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周易》的贡献集中体现在阐释《易经》的《易传》之中,包括《彖传上下》《象传大小》《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为之‘十翼’。”

天一说:“姥爷,我现在了解了为什么说‘孔子序十翼’的原因了,就是孔子的贡献在于阐释《易经》,对吗?”

文教授高兴地说:“是的,可以这样理解。”

文闻不解地问道:“奶奶,十翼中的上下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解释道:“孔子把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凡《十翼》中涉及的‘上’‘下’,即针对的是上经和下经。《彖传》,就是统论某一卦之义的言辞。而《大象传》和《小象传》分别是卦与爻所体现的形象和意义。可以毫不夸奖地说正是‘十翼’像一把金钥匙帮助我们解开《周易》的奥密,如果没有孔子的解释,今天我们恐怕很难看懂《易经》。”

文教授说:“孔子对《易经》的贡献,还体现在对《易经》解释的高度和角度的变化上。孔子在《系辞》中从哲理高度解释卦与爻,把《周易》上升到了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的高度。”

程教授说:“孔子把《周易》占卜的结果与人生的哲理相统一、相印证,这样就用《周易》阐述了做人、做事和从政的深刻哲理以及孔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文教授说:“在孔子的‘十翼’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代代流传。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等等。”

文闻问道:“奶奶,自古以来许多人用《周易》来占卜吉凶。在这方面,孔子有什么不同吗?”

程教授说:“关于将《周易》用作占卜的问题,传说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赣问就曾经过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意思是老师您也信占卜吗?孔子的回答是:‘吾百占而七十当。’可见,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占卜,占卜的准确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孔子喜《周易》并不是把它用作占卜。孔子喜爱《周易》是因为其中的德义,正如在马王堆帛书《要》中所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对于祝卜从事的占筮,他完全是将其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去看。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和吉祥在根本上是取决于自己的德行与仁义,这样人的很少也不必要去求助于祭祀和卜筮。孔子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表面上看起来孔子与祝卜者都在求助于《周易》,但由于孔子的目的和方法与巫祝不同,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自然就不同了。”

文教授总结说:“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德释《周易》而序‘十翼’,使《周易》由占筮之《周易》上升为道德哲学的《周易》,对于《周易》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程教授、文教授与文闻和天一讨论了孔子序“十翼”之后,开始了孔子作《春秋》的话题。

程教授说:“有学者认为《周易》与《春秋》有着内在的联系。吕思勉指出:‘《易》与《春秋》相为表里。盖孔门治天下之道,其原理在《易》,其办法则在《春秋》也。’”

这时,天一不解地问道:“姥爷,孔子作的《春秋》与我国的历史春秋时期有关吗?”

文教授说:“天一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春秋》与春秋时期既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确,有的学者就这样认为,即‘春秋时期’之名源于记载这段历史的儒家元典《春秋》一书。当然,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值得你们今后去深入探究。”

程教授说:“关于《春秋》这部书的名字来历,在《十三经古注》中有解读。‘《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记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心表年以首事。年以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春秋》是记叙鲁国历史的史书。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由于这样,记录的事件发生的时间的远近并无异样。”

文闻说:“奶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春秋’就是当年鲁国史书的名字,对吗?”

程教授说:“可以这样理解,有学者也这样认为。当初用‘春秋’作为历史记录本子的名字,以有别于其他的记录本。不过这里‘春秋’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简称,以春代春夏,以秋代秋冬。”

天一问道:“作为记录鲁国历史的‘春秋’与孔子所作的《春秋》有关系吗,姥姥?”

程教授说:“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官方记载的历史,当时号称有百国《春秋》。”文教授说:“关于《春秋》之事,许多典籍上都有记载,特别是《孟子》《史记》等值得一读。”

于是,文教授就给文闻和天一讲述了在这两部书上的记载。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下)孟子说:“圣王的事迹成为绝响,《诗》也就消亡了;《诗》消亡了,孔子创作的《春秋》便应运而生。各国都有叫作‘春秋’的史书,晋国的又叫《乘》,楚国的又叫《梼杌》,鲁国的只叫《春秋》,记载的都是本诸侯国的历史。齐国的所载之事不过齐桓公、晋国的所载之事不过晋文公之类,而其文风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鲁国的《春秋》有所不同,是经过了孔子修订后的《春秋》。孔子说:‘《诗》三百篇所蕴含的褒贬善恶的大义,我私下在《春秋》里借用过了。’”各诸侯国的大部分史书都毁于以后的战乱纷争,唯独鲁国的《春秋》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而得以保存。

在《史记》中记载了孔子作《春秋》时的严谨和认真态度。“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记载说明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人了解我将因为《春秋》,后人怪罪我也将因为《春秋》。”至于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在《史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文闻问道:“上大夫壶遂问道:‘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这也是许多人的问题。司马迁回答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奶奶,可以把司马迁的回答理解为孔子作《春秋》的初衷吗?”

程教授说:“可以这样理解。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他自己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文教授说:“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天一问道:“姥姥,在这里司马迁也对儒家的六经作了点评,是这样吗?”

程教授说:“是的。在这里司马迁对六经作了简要的点评。他认为《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国理政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

文教授说:“在这里,司马迁给予《春秋》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

程教授说:“司马迁也告诫后人,《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

文教授说:“司马迁进一步评论了《春秋》这部经典,认为它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程教授说:“司马迁引用他父亲司马谈的话对《易》《尚书》《春秋》作了总结性评价。认为‘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

文闻问道:“奶奶,在儒家典籍中,为什么会有《春秋》三传呢?”

程教授说:“孔子的一部《春秋》在后世又有许多人解读,所以就出现了多种解读《春秋》的书籍,其中,影响深远的当属《春秋》三传。”

天一说道:“姥姥,《春秋》三传就是指《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对吗?”。

程教授说:“是的,这就是《春秋》三传。”

文教授说:“《春秋》三传中的《左传》,还叫《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司马迁、班固皆认为《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不过,对于这种观点,历来颇有争议。当初,老师教学生时主要是用口授的方式,左丘明在口授《春秋》时,怕他的学生‘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汉书·艺文志》),就作《左氏传》,其中是用事实来补订《春秋》的。”

天一问道:“姥爷,《春秋》第二传就是《公羊传》,作者是谁?”

文教授说:“《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在当初也是口授流传,到了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

文闻问道:“《谷梁传》是《春秋》第三传,作者是谁?”

程教授说:“《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其作者也是子夏的弟子,他是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同样,这一传在当初也为口头传授,一直到了西汉时才成书。”

文闻问道:“奶奶,对于《春秋》除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评价之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评价呢?”程教授说:“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中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对后世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也使得儒家的价值理念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成为能使‘乱臣贼子惧’的治世宝典,并以《春秋》中的微言大义裁制天下的善恶。”

文教授说:“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说过这样的话,即‘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岂徒除祸哉,乃尧、舜之德也’。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校释》中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春秋》在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中意义重大。随着孔子形象不断的圣化,《春秋》也被尊奉为儒学的经典。”

程教授说:“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曾评价说:‘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意思是说孔子修订《春秋》使之成为经典,可以教化天下人,书中不仅仅是叙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承载着评判和威慑世人的标准。所以,通过孔子修订《春秋》,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准绳,也发挥了治理天下的重要作用。”

文闻说:“孔子自己也很看重《春秋》,是吧,奶奶?”

程教授说:“孔子整理修订完《春秋》时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其意思是‘我作了《春秋》这本书,后世会有人因此而理解赞美我,也会有人因此诋毁我,随便别人怎么看,写史的事情我还是要干。’可见,《春秋》在孔子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当然在儒家的六经体系中也占有特殊的位置。”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