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一章①:周文王推演《周易》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9月05日
  • 审核:
  • 浏览(901)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四孟》,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董天一在孟子故里邹城市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40905141907.jpg

天一问道:“姥姥,孟子诞生的时代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那个朝代?”

程教授看着文闻问道:“文闻你知道吗?”

文闻说:“奶奶,与孟子诞生有重要影响的时代首先应该是西周了,对吗?”

程教授说:“很对,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一定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孟子有重要的影响。这从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的论断中可以看出端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而且还会有命世之才从中出来。”

天一问道:“姥爷,在西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谁?”

文教授说:“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解释了这些人物:‘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大意是说:‘从尧舜到商汤王,经历了五百多年;象禹和皋陶,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商汤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商汤王到周文王,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伊尹、莱朱,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周文王,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了五百多年,象太公望、散宜生,那是见到而且知晓的;象孔子,则是通过传闻才知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间还没有多远,距离圣人的故乡又这么近,但是却没有能继承的人了,恐怕也不会再有能继承的人了。’”

程教授强调说:“从孟子的解释中既可以看出他对王者和命世之才的敬仰与向往,同时又可以领悟到孟子已经具有承担传承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了。”

文教授说:“了解在我国西周历史上对孟子的诞生和成长至关重要的人物将有助于我们游学‘四孟’。”

程教授说:“现在你们该知道这个人是谁啦?”

文闻说:“我知道,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

接着程教授与文教授一起跟文闻和天一回顾了西周王朝的奠基人文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不朽贡献,从中感悟为什么在后世之所以能诞生孟子的历史必然性。

讲到西周,文闻若有所思地问道:“爷爷,在历史文献中常常出现‘镐京’和‘丰京’,它们是西周的京城还是都城呢?”

文教授说:“‘丰京’是周文王建立的都城,‘镐京’是周武王建立的都城,”

于是,程教授和文教授一起向文闻和天一讲述了丰京与镐京的缘起。在商朝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灭崇国(今陕西户县附近)后,在沣水西岸建立了丰京(今西安西南),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丰京与镐京合称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也是西周时期的宗周,一直沿用近三百年。在丰京和镐京中,有个“京”字,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都城。丰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规模宏大,平面布局的城市,方整、宽畅、宏伟。丰镐也是周礼的诞生地。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歌颂了丰京和镐京。

程教授背诵道: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xù),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文教授给文闻和天一讲解了这首诗的大意是: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程教授殷切地对文闻和天一说:“你们只有了解西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进一步读懂《孟子》。”

天一问道:“姥姥,周文王是西周朝的第一任国王吗?”

程教授说:“天一的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关于周文王的这个‘王’的历来,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周文王生前接受天命而成为王,另一派则认为是在周文王死后被周武王追封的。关于这两派的争议焦点,你可以多看一看相关史料和现代学者的研究论文便会进一步了解。”

文闻问道:“奶奶,周文王叫什么名字?”

程教授说:“周文王姓姬,名昌,称号西伯,其中,西是西方即商朝的西部,伯是称号,换句话说,西伯是商纣给姬昌的称号,有时候也叫西伯候,因为他是商朝一个附属国周国的诸侯,同时为商朝西方诸侯长。周文王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季历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太任,妻子是太姒。确切地说周文王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他在世时商王朝仍然存在,西周王朝还没有建立,说他是诸侯国的侯更符合历史事实,在位50年。”

天一问道:“姥爷,我们如何把握历史上对周文王的评价?”

文教授说:“在我国历史上对周文王有许多评价,如果从传统文化角度上,特别是儒家文化角度更容易理解一些。”

文闻问道:“从儒家经典上最为值得关注的评价有哪些,爷爷?”

文教授说:“儒家认为周文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圣人,深受历代后世所称颂敬仰。他勤于政事,积善行仁,礼贤下士,人民安居乐业。”

文闻说:“我想起来在《诗经·大雅·文王》中有这么一句:‘亹亹文王,令闻不已。’这是在赞扬文王勤勉进取,美名永远传扬人间。”

程教授听了文闻背诵的诗句很高兴,便说道:“在《尚书·康诰》中有这样一句:‘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意思是说周文王能够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任用当用的人,尊敬当敬的人,威慑应当威慑的人。”

这时,天一问道:“姥姥,是周文王创作的《周易》吗?”

文教授说:“天一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争议,就是在今天学者们的观点也不一致。”

于是,文教授、程教授与文闻和天一就周文王与《周易》的话题进行了一场问答式讨论。

文闻说:“爷爷,我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看到司马迁提出‘昔西伯拘羑[yǒu]里,演《周易》。’这意思说周文王在被拘禁羑里时,推演出了《周易》。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用‘演’而不用创作等字词呢?”

文教授说:“司马迁除了用‘演’字之外,在《史记·周本纪》中则用了另一个字:‘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盖’字,学者一般认为,‘演’就是推演的意思,而‘盖’字为疑辞,有不敢专定的意思。”

天一问道:”姥爷,周文王是根据八卦推演出《易》吗?”

文教授说:“一般人认为伏羲制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孔子在《系辞下》中则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太史公也曾引用:‘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由此可见,周文王是在伏羲画八卦基础上,‘重《易》六爻’而推演出《周易》。”

程教授接过来说:“孔子在《系辞下》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八卦、伏羲是如何作八卦、为什么作八卦的。”

文闻说:“奶奶,根据孔子的系辞,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伏羲是通过观察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和相互联系后,用极其简单的符号形式把他们画出来,这就是八卦。”

程教授说:“有一定的道理。”

天一说:“姥姥,伏羲作八卦的目的就是‘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是吗?”

程教授说:“你说的很好。”

文闻说:“爷爷,您给我们普及一下有关八卦的知识,好吗?”

文教授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便讲解了有关八卦的基本常识。

传说伏羲当年是用一条长线(连线,后人也称为刚爻)与一条断线(中间断开的线,后人也称为柔爻),组成八种排列方式,构成图形或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后来,有人把那条长线称为阳线、中间断开的线称为阴线。伏羲画八卦,并无任何语言文字,只是说八个卦有八个象。伏羲画八卦的最初目的可能是教人如何趋吉避凶、趋利避害。

据说宋朝的朱熹形象地描述了八卦中各卦的形象特点:

乾卦,乾三连(☰)

坤卦,坤三断(☷)

震卦,震仰盂(☳)

巽卦,巽下断(☴)

坎卦,坎中满(☵)

艮卦,艮覆碗(☶)

离卦,离中虚(☲)

兑卦,兑上缺(☱)。

意思是说乾卦为三条连线,坤卦为三条断线,震卦像上面开口的水盂,巽卦下面有断裂,坎卦中间是充实的,艮卦像倒扣着的饭碗,离卦中间是虚空的,兑卦上面有缺口。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就是用来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之间的相互对立和刚柔互易,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天一听了文教授的讲解之后问道:“姥爷,周文王为什么是在监狱中推演《易》的?”

文教授说:“因为周文王曾经被商纣王囚于羑里达七年之久。”

根据《史记》记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周文王遭受了七年的牢狱之灾,缘起是九侯因献给纣王的美女,美女不顺从纣王的淫荡生活,而惹怒纣王,九侯被剁成肉酱。为此,鄂侯与纣王争论而激怒纣王,也被剁做成肉脯。周文王为此事暗自叹息,崇侯虎把周文王的叹息密告纣王,纣王就把周文王囚于羑里,达七年之久。后来,周文王的臣子闳夭等人将美女、珍奇宝物和有熊的三十六匹好马,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周文王终于被纣王释放了。

天一问道:“姥爷,羑里在哪里?”

文教授说:“羑里,是个古地名,又称羑都,是商纣囚禁周文王的地方。现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的地方有羑里城遗址。”

程教授接着说:“周文王被纣王囚于羑里,度过了漫长的七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难熬的时光。可是对于周文王来说,尽管痛苦难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废,相反,他利用这七年时间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推演出了被后世广为传承的《周易》。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文学者一直都在解读《周易》的奥秘。其实,《周易》除了给人揭示千变万化的自然规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周易》就是周文王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录,是对未来的预测、规划书,是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战略部署,也是为建设新王朝制定的大政方针。同时,《周易》是造就后世孔子及其儒学的源头活水,也是几百年后之所以诞生孟子及其思想的文化源泉。孩子们,今后你们一定要仔细研读这部经典名著《周易》啊!”

文闻和天一看着程教授深深地点头答应。

然后,文教授给文闻和天一讲述了周文王推演《易》的过程。

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间的某一天,把当作床垫的长短不齐的禾草一根根的排在一起,突然发现了八卦的图形,这八卦图形似乎是八种气在活动着。于是,周文王把八卦不断的重新排列,最后发现两卦重叠在一起时便出现了由六根爻(草)构成的新卦,不断的重叠共得到了六十四个卦,这是周文王演《易》的第一步。

周文王演《易》的第二步,就是确定了六十四个重叠卦的排列次序,这关系到卦之间的内在关联、互变规律和相互影响,也是用来占卜与预测未来的基础。

周文王演《易》的第三步,就是确定了每一个卦代表什么,每个卦的意义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每个卦的名字。卦名涉及到整个六十四卦的次序、意义与目标。体现了周文王思想灵感和内心深沉的需求,彰显了周文王强大的智慧力、巧思力、感应力。

周文王在撰写卦辞的过程中,一方面继承了伏羲以来以八卦象征天道的做法,取象于自然,通过象征的方法揭示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使《易》具备了“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占知未来”的功能。另一方面,周文王在作卦辞的过程中还常常以具体事件为例,甚至一些卦名,如“无妄”“归妹”等,都是直接取自真实的历史故事。

周文王是在伏羲所作八卦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推理、推演的工作,在伏羲八卦基础上进行创造,调整了八卦的方位,把八卦两两重组,成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个卦写了卦辞。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他在父亲六十四卦卦辞的基础上,又给每个卦的六个爻分别写上了爻辞。周文王推演《易》依据的是伏羲氏的八卦,但卦的排列方法不同,代表的方位也不同。伏羲氏八卦人称先天八卦,周文王的《易》称后天八卦。伏羲氏八卦代表世界混沌将开、万物将要形成的样子,周文王的《易》代表天地开辟、万物生成的样子。《易》不仅调整了伏羲氏八卦的排列顺序、方位,也扩充八卦的象征意义:乾为天、父、马、首,为西北,为刚健;坤为地、母、牛、腹,为西南,为柔顺;震为雷、长男、龙、足,为东,为动;巽为风、长女、鸡、股,为东南,为入;坎为水、中男、豕、耳,为北,为陷;离为火、中女、雉、目,为南,为附(丽);艮为山、少男、狗、手,为东北,为止;兑为泽、少女、羊,为西,为悦。

在后天八卦的排列和象征中,以乾为天、为西北,巽为风、为东南,关乎地理和气候,体现了古人对天下事物的观念,这些观念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可以找到踪迹。《淮南子·天文训》里有这样的传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个传说告诉人们天倾落在西北大地上了,故西北为乾,为天。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西北也是周文王所在的地方,这里理应是天所在的位置。周文王八卦代表的方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震和兑卦最有代表性。春天打雷在东方,震为雷,所以震也为东方,震又为长男,所以,民间有习俗,即男孩子住在家里的东厢房。当然,皇宫也如此,皇帝的嫡子也住在东宫,叫东宫太子。相应的西方多沼泽,兑为西方,也为少女,所以,民间习俗是女儿住在西厢房。

文闻问道:“奶奶,《周易》与《易经》和《易传》之间有什么区别?”

程教授说:“古代《易经》《易传》合一,对于《周易》《易经》的名义并无严格区分。上世纪30年代‘古史辨’学派主张‘经传分离’,即认为《易传》并不完全等同于古经思想,两者应分别对待。”

文教授说道:“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学术观点。”

程教授继续说:“周文王重《易》六爻演《周易》,《周易》中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说明。《易经》部分分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副翼经文之意。‘十翼’是由孔子所作,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上下、《系辞》上下与《说卦》《序卦》《杂卦》。”

天一问道:“姥姥,《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叫《周易》?”

程教授说:“这里的‘周’,就是指周人;‘易’这个名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为象蜥蜴之形。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则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非人为的、自然的是‘简易’;位置、形状等时时变化的是‘变易’;恒常不变的是‘不易’。‘变易’和‘不易’都表明万事万物一直在运动。”

文教授接着说:“(汉)刘歆在:《七略·六艺略》提出‘《易》为五经之源’之说,又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作出先后排次,《易经》的地位超越了《诗经》。班固在《白虎通》也以《易经》为先,说:‘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周易》就是周人所作的《易》,被后世儒家列入六经,居群经之首。”

了解了周文王及其《周易》之后,文闻和天一又开始请教西周的历史。

文闻说:“奶奶,我记得周朝历时八百多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对吧?”

程教授说:“是这样。”

天一问道:“姥姥,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程教授说:“天一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的令人高兴。你姥爷对此有研究,由他给你讲讲吧。”

文教授说:“学术界一般把周王朝分为两个阶段即西周和东周,这种划分既有时间依据也有地理依据。多数学者认为从大约公元前1106年周文王之子武王姬发灭商纣建立周王朝开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为止,历时三百多年称为西周。当然,这段时间是否都属于西周时期,在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周武王建立了西周时期,历时257年。而有人认为是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但起始时间上看法不同,所以西周的存在时间长度是270多年、或是280多年,也有的认为是周文王建立的西周,历时336年,等等。但有一点看法基本一致,就是西周结束的时间为周幽王被杀的那一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文闻问道:“爷爷,您说的这是划分西周的时间依据,那地理依据是什么?”

文教授说:“刚才说的划分西周依据的确看不出为什么叫西周,之所以叫西周,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周王朝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后来的都城所在地理位置而言,它位于周王朝的西部边陲,所以叫西周。”

天一问道:“姥爷,当时周王朝的都城具体在哪里?”

文教授说:“说起西周的都城,就要简单说一说西周的都城体系,它是由圣都与俗都构成,或者说由主都和陪都构成的。”

文闻问道:“爷爷,西周的圣都有什么内涵?”

文教授说:“西周的圣都就是周王朝的发迹之地,是其宗庙的永不改变的基地,一直保持着祭仪上的崇高地位,即祭天、祭神之地、先王陵墓、宗庙等之地,有高规格、较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圣都是特殊的都城。”

天一问道:“姥爷,西周的圣都在哪里?”

文教授说:“岐周就是西周的圣都,在今陕西岐山。岐周的宫室、宗庙是西周人的精神支柱。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西周王朝疆域的西部边陲。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岐周地位也在变化,在西周中晚期逐渐失去了圣都的政治地位。”

文闻继续问道:“那西周的俗都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接过来答道:“比圣都出现晚的都城。随着西周政权实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疆域的扩大,政治方向及中心发生了转移,在政权内部出现了至少两个都城。较晚出现的都城逐渐成为西周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这种情况下较早的圣都成为西周政权发迹之地,是宗庙祭祀场所。与地理位置不变的圣都相比较,俗都的位置具有迁徙行走的特点。”

天一问道:“姥姥,西周的俗都在哪呢?”

程教授说:“宗周和成周是西周的俗都。宗周即丰(邑)其位置在今陕西户县秦渡镇左近,从地理上讲,宗周处于西周王朝的西部边陲。成周即雒(邑),或称新邑,在今河南省洛阳王城公园附近。在地理位置上,岐周、宗周、成周依次由西周的西部向东部排列。”

文闻不解的问道:“西周的都城分为圣都与俗都,那怎么又分为主都和陪都呢?”

文教授解释说:“简单地说,圣都与俗都的划分与都成修建的时间早晚有关系,而主都与陪都则是与都城的中心地位有关系,处于政治中心地位的都城就是主都,不在政治中心地位的都城就成为了陪都。岐周作为西周的圣都,在现在早期是主要的政治中心,具有主都的地位。随着政权实力的增加以及疆域的扩大,政治中心向其他地区转移,宗周建立后则成为西周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成为都城体系当中的主都,但这种主都也是俗都而不是圣都。”

文闻说:“我明白了,在这种情况下较早的岐周成为了西周时期具有宗教意义的陪都但仍然是圣都。”

程教授补充说:“在西周初期甚至到中期,岐周是是周人的发迹之地,是主要祭祀场所和政治活动中心,因而是周人的圣都。相对而言,宗周和成周是西周的俗都。到西周中晚期,随着西周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岐周成为西周的陪都,而宗周成为西周的主都,具有行政上的主要权力。”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养,尤长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跟着孔子去游学》《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人民日报》《中国行政参阅》(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