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十章③:尼山孔庙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7月09日
  • 审核:
  • 浏览(658)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尼山孔庙初名叔梁纥庙,根据唐《括地志》载:“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址。”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孔子四十六代孙、袭封文宣公孔宗愿“作新宫庙、有殿、有寝、有讲堂、有学舍(原在庙西侧,现已不存)、有祭田”,此庙已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后经历代重修,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孔子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上疏奏请重修尼山孔庙,经皇帝同意,朝廷拨银三万一千五百余两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尼山建筑群的建筑、碑刻、古树、环境受到充分的重视、保护和修缮。

尼山孔庙横分三路,有五进院落,殿堂共计八十余间。前为石构棂星门,门前石桥旁建碑亭,立有“重修尼山孔子庙记碑”。大成殿五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虽系清代重建,仍保留着元代木结构风格。东西两庑各五间,寝殿五间。东路有讲堂、照壁、土地祠;西路有启圣殿,祀叔梁纥;后为寝殿,祀孔母颜氏;毓圣侯祠位于中路北部,奉祀尼山神。

尼山孔庙背依尼山,东临沂水支流,隔水与颜母庄相望。现尼山建筑群前为庙宇,后为书院,各自独立成区。庙宇为五进院落,三路布局,占地约15318平方米,有各种建筑二十七座六十九间,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尼山孔庙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三孔世界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棂星门 尼山孔庙的第一道大门为棂星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修庙时以高规格建制增建,三间四柱,柱为八角形,前后有石鼓夹抱,底部柱础饰莲花座,柱上出祥云。中二柱顶端雕刻辟邪神兽“石狮”;旁二柱顶刻宝瓶,寓意高贵吉祥。明间横梁上阴刻“棂星门”三字,上端雕有火焰宝珠。坊两侧建有八字墙。

棂星门下西侧有石碑并建碑亭一座,采用现代水泥结构,石碑记叙了香港商人郭祯祥1924年捐款修庙的过程。

观川亭 观川亭位于尼山孔庙第一进院落的东南角。亭始建于金明昌五年(1194年),今存为清代建筑。观川亭东临沂水,下临悬崖,相传为孔子观看五川(智源溪、夫子河、张马河、颜母河、田黄河)汇流、感叹时光变化无常的地方。观川亭作为纪念性建筑,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今亭为方形,木架,无斗拱,单檐灰瓦歇山顶。

大成门 仿照阙里孔庙建制而建,此门为三间三门,规格较高,单檐黄瓦硬山顶,无斗拱。门始建于宋代,历经金、元、明、清数次重建及修复,现存为清代建筑。

大成殿 此殿为尼山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殿始建于宋庆历三年(1043年),金、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修。殿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拱,前檐柱为石质,八角形,每面均为浅刻小幅云龙。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神龛及塑像为1989年复制。殿前西侧有元顺帝(后)至元五年(1339年)所立石碑,记载了当时大修尼山孔庙的历史背景及经过。

两庑 即东西两庑,对称分布,各五间,前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原为金代建筑,为供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地方。1978年维修时重建东庑,大修西庑,原神龛及木主牌位被毁,1989年复制。

寝殿 此殿在大成殿之后,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地方。该殿始建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 年),现存为清代建筑。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黄瓦悬山顶。殿内供奉孔子夫人神位,1989 年复制神龛。

东西厢房 寝殿前东西各有三间厢房,亦可称之为“庑”,但为了有别于大成殿前的东西两庑,故称为“厢房”。厢房是祭祀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场所,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宋崇宁元年(1102年),孔鲤和孔伋分别被追封为“泗水侯”和“沂水侯”,依据古代的昭穆制度,东为泗水侯殿,西为沂水侯殿。

讲堂 在孔庙的东路,原是用来讲授经典的地方,清代随着书院教育功能的逐渐丧失,改为祭祀孔子前做准备用的斋所。堂为三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该堂始建于宋,今存建筑是清代在原址重建的。

土地祠 讲堂后为土地祠,是用来祭祀尼山土地神的地方。孔子生于尼山,相传是因得到土地神的保护才得以成为圣人的,所以尼山土地祠格外引人关注。祠为单体建筑,灰瓦悬山顶,前有照壁,为清道光年间重修庙宇时修建。

毓圣侯祠 位于西路的东南角,三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灰瓦悬山顶。宋皇祐二年(1050年),仁宗以“兖州泗水县尼丘山崇岗秀阜,云雨所出”“挺毓睿哲为万代师”,封尼山山神为“毓圣侯”,后代建祠祭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修庙时重建。毓圣侯祠殿内有神龛,供尼山山神木主。院内有石碑两通,分别为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创建尼山书院之记事碑”和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的“重建尼山庙记碑”。

启圣王殿 为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殿堂,因叔梁纥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被加赠为“启圣王”而得名。此殿是尼山孔庙的起始源头,始于北魏时期,原为叔梁纥庙,也叫尼丘山祠。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兖州太守赵侯因尼山为孔子发祥地而始建孔子庙。后扩建时,改为专祀叔梁纥的大殿。后经历代重修,现存为清初建筑。殿五间,前出廊,无斗拱,单檐绿瓦歇山顶。殿前面有三间大门,名为启圣门。

启圣王寝殿 祭祀孔子母亲颜徵在的专祠。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颜徵在被追封为“鲁国夫人”,与齐国公同殿祭祀。宋庆历八年(104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彦辅受旨监修祖庙,奏准将颜徵在“迁于后殿奉安”,始有专祠,三间,单檐。元至顺元年(1330 年),颜徵在被追封为启圣王夫人,此殿改称“启圣王夫人殿”。 明天顺四年(1460 年),殿圮,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绪仿启圣王殿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 年)庙竣工,寝殿三间,后不知何时移建于今处。清雍正二年(1724 年)重修时没有更换大构件,只揭瓦彩画,枋桁大木为雅伍墨,斗拱为烟琢墨。今存建筑与清雍正时记载相同,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

神庖 祭祀神灵前宰杀牺牲的场所,位于庙的最后部。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金代已经存在。今存为清道光年间建筑,正房三间,西厢房两间,均为灰瓦硬山顶。

文闻问道:“奶奶,尼山孔庙为什么能历久不衰?”

程教授说:“尼山孔庙是封建社会尊孔读经、崇德报功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体制中庙学合一的典型建筑。尼山孔庙建筑群虽经历代兴衰,依然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这和历代统治者尊孔崇儒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尼山孔庙是华夏民族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断传承的载体,有着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文闻继续问道:“尼山上曾经有古代书院吗?”

程教授说:“是的。现存尼山书院在庙东北百余米处。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五间,五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有东西厢房各五间,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整座建筑群占地约1.6公顷,有殿、堂、祠、亭等大小建筑二十七座八十一间,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尼山书院

书院之名兴起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是古代学者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因孔子是历代尊崇的文化圣人,故宋庆历三年(1043年)尼山设置了书院,当时整个尼山孔庙亦称尼山书院,庙学合一。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率人重置尼山书院,以彭璠为山长,后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充任山长。元末明初尼山书院曾一度衰败荒废,明永乐以后多次重修扩建。明正德二年(1507年)改称“山长”为“学录”,从九品,清代又称“国子监学录”,清顺治九年(1652年),吏部复准由衍圣公咨送弟侄递补,乾隆元年(1736年)改定为正八品。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修建书院,与尼山孔庙分离开来。今存为清代建筑,正房三间,前出廊,无斗拱,灰瓦悬山顶;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厢之南有茶房两间,均为灰瓦硬山顶;大门一间,灰瓦歇山顶。门前东侧立有元代刻制的“尼山书院碑”。群山环绕,青山绿水,尼山书院是难得的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孔子六十代孙孔承庆曾有诗赞曰:“盘石垂萝何处家,山深茅屋隔烟霞。幽人读罢无余事,纱帽笼头自煮茶。”

尼山砚

程教授一行四人离开尼山书院,置身于尼山五峰环抱之中,见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涓涓有声。小溪由山涧汇流而成,经孔庙、观川亭、坤灵洞向东注入沂水,这就是被后人誉为智慧之源的智源溪。沿智源溪西上,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柏,金代即名文德林。现有古柏1530余株,柏生石间,挺拔直立,多无大冠,枝叶浓密,因状似笔翰,故又称文柏、笔柏。

程教授是国学大家,而她的丈夫文教授也有丰富的国学知识,尤其在古建筑和书法艺术方面很有建树,两位教授的孙女和外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边游览边谈论,话题始终离不开尼山。

“文闻,你的书法已经有一定的水平了,那你知道尼山出产一种与书法有关的宝贝吗?”文教授问道。

文闻略显羞涩地说:“是尼山砚吧?”

“对。你们知道尼山砚产于哪里吗?”文教授问。

“尼山砚当然产于尼山了。”天一答道。

“具体讲是产于尼山砚沟,就是中和壑。中和壑位于尼山孔庙之后,其名源于儒家中和思想。尼山砚石,石质细腻,色泽优美,适宜制作砚台,为曲阜三宝之一。”文闻补充说。

文教授高兴地点点头,说道:“尼山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因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兖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尼山砚开始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尼山砚石产自石灰岩夹层之中,很稀少,不易开采,作为贡品为官府控制,实为罕见之物。清乾隆年间的《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尼山砚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主要产品有松花砚、葫芦砚、古琴砚、书简砚、古柏砚、竹节砚、芭蕉砚以及各种规格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旅游小砚,在众名砚中别具一格,颇为书画艺术家和收藏家所青睐,文人墨客无不以得之为快。

“看来我也该收藏一块尼山砚了。”听天一这样说,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程教授一行四人由尼山东面越过智源溪、夫子河,来到颜母山脚下,这座山因孔子的母亲颜徵在跪于山坡祈祷尼山神而生孔子的传说而得名。这里有一片面积在一亩左右的山坡,山上红斑点点,每逢秋季,山上所生之草也会变成红色。民间相传,孔子母亲于母家临产,急忙赶回婆家,走至此处已经见红,山石经血染后变成红色,此处故名红草坡。

程教授一行来到颜母山的东侧,看到了颜母祠、圣母泉、颜母井等遗迹。

“奶奶,这口井是颜母井,为什么又叫扳倒井呢?”文闻不解地问。

程教授说:“这里有个传说。相传,颜母生下孔子,见其丑陋,将其扔在山坡后,没过多久便十分后悔,常到尼山脚下哭泣。一天,当她又到尼山脚下时,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循声而去,在山洞里见到一白胖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母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正巧遇见一口水井,伸手想取水,可是井高水深,怎么也够不着。颜母便自言自语:‘井神啊,你要是能扳倒,水能自己流出来多好啊。’谁知话音刚落,天空中便隐约传来悦耳的和乐,井也倒下来,一股清泉流出。颜母惊喜万分,用手捧起井水喝了起来,然后给孩子沐浴全身。传说颜母饮水并为孔子沐浴的那口井,被后人叫作‘扳倒井’,并立碑为证。”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