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十章②:圣地传说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7月09日
  • 审核:
  • 浏览(642)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览了九仙山景区之后前往尼山圣境。

文闻问道:“爷爷,去尼山圣境景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更好些?”

文教授说:“乘车最方便。尼山距曲阜东高铁站20公里,距曲阜汽车站35公里。曲阜市有一条专门通往尼山旅游风景区的滨河观光大道,沿沂河而建,风景优美,西起大沂河与东104国道交叉口,中间与京沪高铁曲阜站相接,东至省级重点文化旅游区尼山圣境项目区,全长约21公里,驾车只需20到30分钟。”

“姥爷,尼山就是一座山头吗?”天一问道。

文教授说:“不是的。尼山山脉由20多座山头组成,主峰海拔344米。西南25公里处有八卦山,相传伏羲曾画八卦于此;南麓有吕公洞;东北15公里处曰四基山,山巅有石状如堂基;东北10公里处为九龙山,山形起伏,因上有灵泉故亦名灵山;东北5公里处为昌平山。昌平山山体雄壮,夕阳西下时,在霞光映照之下,山体像孔子仰卧,甚为壮美。昌平山山体共有九个山头,主峰海拔401米,古有九顶七泉之说,汉代曾在山下建立昌平亭会市,为古昌平乡址。山顶有圩寨遗址,相传为唐末期薛刚反唐时的屯兵之地,传说薛刚在山头上插入大石中的宝剑至今尚未拔出。”

文闻问道:“传说中孔子出生的尼山就是这里吗,奶奶?”

程教授说:“没错,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就是传说中的尼丘。”

孔子的身世

程教授一行四人前往孔子的诞生地尼山游览。

文闻问:“爷爷,中国的姓氏起源于什么时期?”

文教授说:“中国的姓氏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时期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为:姬、姚、妫、姒、姜、嬴、姞、妘。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氏,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其存在便于人们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一个人的后代会有几个氏、父子两代可能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简而言之,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奶奶,您给我们讲讲孔氏的起源吧。”文闻好奇地说。

程教授高兴地说:“好的。关于我国姓氏起源的说法非常多,其中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主要有两种传说。”

天一赶忙问道:“第一种传说是什么?”

程教授不紧不慢地说:“第一种传说比较久远。根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商高祖乙的祖先即商族的始祖,名契,他是帝喾高辛氏的后裔、帝尧的异母弟、中古代部族首领,生母为简狄。传说简狄是有娀氏之女,‘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说简狄吞燕子卵后生契,《诗经》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显然,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大概与商族曾以玄鸟作为氏族的图腾有关。契成年后,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有人说商在今河南丘南,也有人说其在今河北漳河地区。因此,商作为族名,被赐姓子氏。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夏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位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与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孔氏起源的第一种传说太神奇了,那第二种传说呢?”文闻问。

程教授笑笑说道:“第二种传说比较流行。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西周初期,由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我们说的孔氏起源与孔子的家世有关系吗?”天一若有所思地问。

“当然有关系了。”程教授说,“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刚才说孔氏起源的第一种传说时就提到契,他的后人微子启即孔子的远祖。”

“关于微子启是孔子的远祖这事说来话长。”文教授接着说,“当初契被封于商。传到孙相土时,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相土的三世孙冥从事农业、善于治水,后因‘勤其官而死’。冥子王亥也叫振,用牛负重,从事畜牧业,发展贸易,后被有易氏之君绵臣杀死,牛群也被夺走。王亥子上甲微借河伯之兵杀绵臣,商族复兴。再六传至汤,共十四代,凡八迁。”

天一问道:“姥爷,商朝是什么时间灭亡的?”

文教授说:“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的建立者汤即位17年而灭夏,都于亳,也就是今山东曹县东南,势力远达黄河上游的部落。此后,曾多次迁都。汤的第九代孙即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迁都到殷,也就是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商。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名纣,荒于酒色,不理政事,国势日衰。”

文闻问道:“爷爷,孔子的远祖从何时何人算起?”

文教授说:“别急,你听我慢慢地说。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之一的微子启,在西周初年被封于当时属于宋国、位于今山东微山西北的微,所以称微子启,都于商丘,五传至于弗父何,而弗父何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这么说,孔子的远祖在周朝初年就是贵族了?”文闻追问道。

程教授说:“可以这么说,但后来沦落为平民了。”“那是为什么?”天一不解地问道。程教授说:“宋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国辅政公族。弗父何一系再三传为正考父,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于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于周太史氏。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他连走路也靠墙循边,不争于人。意思是每逢接受任务、提升职位时,他都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然而,到了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时,情况大为恶化。据《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宋殇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孔父嘉做司马,华父督做太宰。华父督面对百姓对当政者的不满,为了转嫁矛盾宣传说:‘这些问题都是司马所造成的。’不久就找借口杀了孔父嘉和宋殇公,把庄公从郑国召回并立他为国君,以此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送给桓公,对齐、陈、郑诸国也都馈送财礼,所以华父督就当上了宋公的宰相。杀了孔父嘉后,华父督纳其妻而逐其子,孔子祖先由此结束了世为大夫的贵族生涯,地位一落千丈,沦为平民。”

文闻问道:“孔子的祖先后来怎么样了?”

文教授说:“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生怕为华父督所害,避祸逃到鲁国,从此定居鲁国陬邑,并用‘孔’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子孙袭姓孔氏,遂为鲁人。木金父生皋夷,皋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姓孔,名纥,字叔梁,字与名相连,故称叔梁纥。纥任只有‘禄田’而无‘采邑’的陬邑大夫公邑宰。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天一高兴地说:“现在我知道了,孔子的十世祖是宋国大夫弗父何,孔子的爷爷是伯夏,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弟弟,你太棒啦!”文闻拍手说道,程教授听了也满意地点点头。

“这样看来,关于孔子的家世,你们就基本清楚了。”

天一问道:“姥姥,尼山上有名的景点有哪些?”

程教授说:“尼山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及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为纪念孔子,北魏时建庙奉祀,历代重修。现存尼山书院占地25亩,周围有数百亩古柏,景色幽美。古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尼山八景’,现又添尼山圣境和孔子湖。孔子湖也叫圣水湖,碧波荡漾,秀色与日俱增。”

“奶奶,史料上说,在尼山一带有个鲁源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村落,请您给我们讲解一下鲁源村的鲁源有什么内涵吧!”文闻急切地说。

程教授说:“鲁源村可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了。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乃鲁水之源,故位于附近的村子名为鲁源。”

鲁源村就是《史记》上所谓的“陬邑昌平乡”,为孔子父亲叔梁纥生前封邑所在之地,位于尼山南侧的山坡下。鲁源村在春秋时为鲁国陬邑的属地,但此地原为邾城,亦称小邾国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县东北四十里,邾,鲁之附庸国……邾人于此,筑小城以备鲁,故名邾城。”《左传》记载:“邾在曲阜东南。”《阙里文献考》记载:“昌平山在尼山南五里,下有鲁源村。即《史记》所云昌平乡也。”近代名人康有为手书“古昌平乡”石碑立于村中。今天的鲁源村南有大沂河,河水流至曲阜城,东南有孔子湖,南面隔大沂河是昌平山。全村有680户、2486人,现为一个自然村庄、两个行政村。

“夫子洞”的传说

程教授一行四人看到在尼山孔庙东崖下的涧溪北侧有一个天然石洞,洞旁有三个大字“夫子洞”。

“奶奶,这个夫子洞就是传说中孔子出生的地方吧?”文闻兴奋地问道。

程教授说:“夫子洞,也叫坤灵洞,相传孔子就出生在此洞中。此洞汉代时名‘孔渎’。而坤灵洞的叫法始见于金孔元措《孔氏祖庭广记》中的‘尼山’之图中。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邹县县令司居敬刻孔子像置于洞中,后因战乱被毁。因水淤塞满,1978年进行了清理重修。洞旁的‘夫子洞’三个字为山东省原副省长李予昂于1983年所题。南侧有一板石如床,床上高出一石名曰‘枕石’。”

“姥姥,孔子为什么会出生在这个石洞里?”天一惊讶地问道。

程教授说:“这里面可有一系列的传说啊。”

传说当年为了早日生子,叔梁纥与颜徵在婚后经常到尼丘山祈祷。有一天夫妇俩再拜尼丘山,爬山途中见草木之叶皆上起,及祷毕下山时草木之叶皆下垂。晚上,颜徵在做了一个梦,梦见黑帝对她说:“汝有圣子若产必于‘空桑’之中。”醒后恍惚看到五老人列于庭,他们自称五星之精,有一兽似小牛而独角文如龙鳞,趴在地上向颜徵在口吐玉尺,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颜徵在心知其异,便把赤色的绳子系在兽角上。叔梁纥后来听了颜徵在梦中所见,认为小兽就是麒麟。颜徵在问:“空桑在哪里?”叔梁纥说:“南山有空窦,窦有石门而无水,俗名亦呼空桑。”颜徵在说:“吾将往产于此。”随后就携带卧具到了空窦中。夜里有两条苍龙自天而下,守在山之左右,又有二位神女擎香露于空中以便颜徵在沐浴,随后颜徵在听见钧天和乐之声,上天言:“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之音。”良久乃去。颜徵在遂产孔子于石门中,忽有清泉流出,自然温暖,颜徵在浴毕泉即涸。

“姥姥,这真是个神奇的传说。还有其他的传说故事吗,请您给我们再讲一个吧。”天一急切地说。

程教授点点头说:“好吧。我就给你们讲一讲五星吧!”

“五星之精”中的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又称五执、五维。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太白金星。金星亮度特强,除太阳、月亮外,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水星,古称辰星。它最靠近太阳,有时还穿过太阳面,平时难以观测到。火星,古称荧惑。它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颗火红色的星,由于其亮度时暗时明,荧荧如火,视位置又不断变化,行踪不定,令人迷惑,故名“荧惑”。木星,为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古代中国称之为岁星,因其绕着太阳公转一周为12年,与我国历法中的地支数目相同之故。土星,古称镇星、填星、信星等。其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有美丽的光环萦绕,常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

“奶奶,空桑的意思是叔梁纥夫妇说的那样吗?”文闻接着问道。

程教授说:“传说中叔梁纥把空桑理解为空窦或洞穴。其实,有的资料认为,空桑是指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地名。它出自《山海经》,沿用至东周晚期,主要指曲阜及其周围一带,属于古九州之一的兖州,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的出生地而出名。”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其中,空指空地,桑指桑树,指该地区的土丘、小山上种满了桑树。传说空桑之地是远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所在,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发生过“共工振滔洪水”“蚩尤伐空桑”等重大历史事件。远古中国的帝王治所都设在这一地区,这里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伏羲都淮阳;神农营曲阜;黄帝在穷桑登帝位后迁都曲阜,后迁新郑;少昊都曲阜。颛顼是黄帝之孙,继少昊登帝位者,《吕氏春秋·古乐》中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奶奶,在我国民间一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那麒麟到底为何物?”文闻好奇地问道。

程教授说:“我国历代都有关于麒麟的传说。麒麟在我国的传说中是瑞兽、仁兽,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

传说麒麟性情温和,是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能活两千年。麒麟性情柔顺,是善良的象征,表达的是古人对善的崇尚。其在传说中被赋予了十分优秀的品质:性温善,不覆生虫,不折生草,头上有角,角上有肉,设武备而不用,因而被称为“仁宠”。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阱,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池,不入坑阱,不行罗网。”《说苑》云:“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其质文也,幽问循循如也。”

文教授说:“麒麟这种‘仁宠’所具备的品质正符合几千年来中国礼教的要求和儒家风范。”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根据《礼记·礼运》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传说中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根据《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麒麟的形象以鹿为主,融合了龙、牛、羊、马的特征,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能吐火,声音如雷。有很多民族、姓氏把麒麟当作图腾和祖神。有诗云:“麒麟踏祥云,人间百难消。”

“奶奶,根据传说故事可以看出,麒麟与孔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对吧?”文闻说。

程教授说:“的确是这样的。”

传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并吐玉书,上有文曰:“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这就是告诉众人孔子非凡人,其乃自然造化之子,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颜徵在将一彩绣系在麒麟的犄角上,以示谢意。孔子在大野见麒麟为人所贱,喟叹麒麟“出非其时”,认为这标志着自己日暮途穷,所写《春秋》于此绝笔,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天一问道:“姥姥,为什么说孔子是素王,这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素王就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他没有土地、没有臣民,但他的声望、权威却永远存在。”

孔子是素王的传说,在后世的史料中多次出现。如王充《论衡·定贤》曰:“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淮南子· 主术训》曰:“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曰:“玄圣创典,素王述训。”刘沧《经曲阜城》诗云:“三千弟子标青史,万代先生号素王。”孔尚任《桃花扇·哄丁》中载:“百尺翠云巅,仰见宸题金匾;素王端拱,颜曾四座冠冕。”

“爷爷,传说中的黑帝是谁?”文闻问道。

文教授说:“黑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五天帝即日中黄帝、日中赤帝、日中白帝、日中青帝、日中黑帝。”

“关于孔子的出生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凤生虎养鹰打扇。姥姥,您给我们讲讲吧!”天一说道。

程教授说:“这的确是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孔子出生后,二龙回天,五老则坐落人间形成了尼丘山的五座山头,这就是五老峰的由来。又传说叔梁纥夫妇见孩子长相奇丑,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疑似怪物,便把孔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柏树下。他们夫妻二人走后,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这只母虎不但没有伤害孔子,反而将其衔入山洞之中哺乳喂养。由于洞内热不透风,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丽传说。”

孔子的相貌

听了爷爷和奶奶讲述的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之后,文闻问道:“爷爷,孔子的相貌真的奇丑吗?”

文教授说:“传说孔子是因为生有异相而被父母遗弃的,后人关于孔子的相貌有很多描述。”

传说孔子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顶门状如反宇。孔子成年后的相貌具四十九表:长十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身高1米9以上,海口尼首,方面,月角円(yuán)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齿龙形,龟背虎掌,胼协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注头,阜堤眉,地定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倛,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朴,就之如升,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

“爷爷,说孔子如同丧家犬一样是怎么回事?”文闻问道。

文教授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这里把孔子颡、项、肩、自腰以下等身体的四个部分分别与尧、皋陶、子产、禹进行了类比。”

“颡似尧是什么意思?”天一不解地问。

程教授说:“《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史记·索隐》云:‘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如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孔子名丘,甲骨文尧字的上半部分也正是丘字,所以说孔子之颡像尧,实际上是说孔子‘圩顶’。”

“原来如此。”文闻说,“那项类皋陶指的是什么?”

文教授说:“皋陶是传说中尧舜禹时代的人物。项类皋陶就是说孔子的颈曲折。颈曲则背亦随之而弯,像龟背。项类皋陶既是一种体貌特征,又是一种姿态。孔子的祖先正考父,‘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这是谦恭之德在姿态上的表现。因此,说孔子项类皋陶,就是说他继承了正考父谦恭的德行。”

“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啊。”文闻满意地说,“那肩类子产也一定有寓意了?”

程教授说:“肩类子产也是有寓意的。子产即公孙侨,名侨字子产,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肩类子产很可能是指孔子肩部高耸。因为孔子颡似尧、项类皋陶,首俯项曲则肩部自然会耸起。《左传》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子产的两段评论。《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子产病死,去世前给他的继任者子大叔留下了‘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遗言,孔子称赞道:‘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去世,‘仲尼闻之,出涕’,并饱含深情地说:‘古之遗爱也!’《论语·公冶长》中也载有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描述孔子的体貌,与子产相比附,应该与孔子对子产的赞许推崇有关。”

文闻听了程教授的讲解后问道:“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也是一种类比了?”

程教授满意地点点头说:“在《庄子·外物篇》中说孔子‘修上而趋下’,郭象释为:‘长上而促下。’成玄英疏:‘趋,短也。’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中说:‘趋下,音促。’其实,这些解释都说明,孔子上身长而下身短。禹是四体勤的典范,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是把孔子与禹类比。以四位古人作类比描述孔子体貌的做法可能是在战国时期产生的,这将一些关于孔子的原本平实的信息神秘化了,目的是想把孔子与尧、禹等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