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九章②: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6月21日
  • 审核:
  • 浏览(1271)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奶奶,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的会议室就在这边,我们去参观一下,请您给我们解读一下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吧。文闻面对程教授笑着说道。

程教授说:“好的。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考察,与专家学者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座谈讲话意义非常重大。首先,总书记这次考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总书记在座谈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总书记在座谈讲话中,指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和途径: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加强交流互鉴。他在讲话中还指出:使海外孔子学院的学生到曲阜,看了‘三孔’,再到孔子研究院进行深加工、再提升,体验中华文化,发挥曲阜文化的优势,是可行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中,还可以看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优良作风。《论语》中,关于道德流行有一句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就像风,普通人的道德就像草,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强调了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对广大群众的良好影响。”

天一问道:“姥爷,那为什么要在孔子研究院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呢?”

文教授说:“在孔子研究院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座谈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由‘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与儒家思想’两个体验区和世界儒学文献收藏中心等组成。一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体验区,以诗、书、礼、乐和艺为主线,通过呈现儒学与百姓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使体验者对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大概的感知与了解。我们将沿着礼门义路、洙泗之上、传礼继世、器以载道、游艺今古的路线依次参观。”

礼门义路

文闻问道:奶奶,礼门义路的含义是什么?

程教授说:孔子深刻思考社会问题,提出了礼乐之治的思想。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子用出入走门而不走窗户这样浅显的比喻,告诉大家礼的天然合理性,告诉人们为人处世要遵从规律、合乎礼仪。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礼乐之治的思想。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他告诉人们应当以正路,以门径,读诗书,明礼义。《礼记·乐记》记载:礼者,序也乐者,和也。只有礼、乐相互为用,才能最终达到人心和顺、社会和谐的目的。

洙泗之上

天一问道:姥姥,我们在孔林游览时曾经提到过洙泗。在这里洙泗指的是什么?

程教授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斯桥下流水潺潺,象征孔子思想是后世儒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面前的弯曲水道,取意洙水泗水。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洙泗之间设教,删定六经,传道授业解惑,化育弟子三千,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洙泗一词成为中华文化元典的代名词,象征儒家思想的源头,也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儒家思想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历久弥新,生生不已。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我们要不忘本源,饮水思源,继往开来。《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只有时刻想到自己的,不忘初心,并不断地培育滋养它,才能使我们的人生长河更好地奔流向前。

程教授一行四人在这个体验区体验了经典诵读、琴瑟和鸣和墨艺书香。

文教授说:当年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 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还将《诗》作为教学的重要科目,《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礼记》中有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孔子认为乐是的象征,弹好琴为君子必备修养之一。孔子酷爱音律,曾访乐苌弘、学琴师襄;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天一疑惑地问道:姥爷,大家为什么要在这里体验书画?

文教授说:简单地说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书画中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为象形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后来才慢慢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书画同源于象形文字,同源于笔墨形意的幻化万千,更同源于艺术的本源——自然,它是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书画同源还表现在书和画有着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共同的艺术意境追求和共同的审美要求上。中国书法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而中国绘画则以点、线、面等要素、通过笔墨技巧来状物或传情达意。中国书法和绘画都很讲究神韵、意境和情趣,讲求意在笔先、以形写神,笃信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融诗词、书法、绘画、篆刻四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常研习书画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因此,中国的书画独具艺术特色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书画。”

文闻和天一在这里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并对不同书体的书写进行了体验,自己动手写了一幅“仁义礼智信”书法作品,真实体验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

文闻问道:“爷爷,书画区西墙上的设计图案象征着什么?”

文教授说:“书画区西墙上设计了象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交融的文化艺术浮雕,浮雕中间是老子、孔子、孟子像。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体现出其谦虚好学的态度,而孟子又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同存共生。周边吉祥如意的图案代表了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程教授接着说:“儒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为政以德’‘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的修身原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理念,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心性品格,濡染着华夏儿女的生命底色。儒家‘仁’的学说以‘修己’为前提并按照孝亲、仁民、爱物的逻辑展开。”

程教授继续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儒家教育始于家庭,而家庭教育又以‘孝悌’为重要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历来视孝悌’为维持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基本道德力量,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修齐治平的基础。‘孝悌’观念,已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世代相传,永续长存!”

传礼继世

一层中心区域,以孔子家礼与“孝亲”仁爱思想在当代的传承为主题,以中轴线布局体现“中庸”和谐思想,用生活场景意象营造家庭氛围,以传统文化的符号元素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活化呈现”,用当代与传统的“对话”方式让游客在比对中感知中国文化,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止礼法”,并提供冠礼、婚礼等传统家礼体验项目。

天一好奇地问道:“姥爷,在半圆围合空间中心设置红色圆形门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文教授说:“红色圆形门象征‘回家、团圆、吉庆、和谐’。右侧为三世同堂之家‘子孝孙贤’的主题铜雕,背景是曾国藩的一封家书,其主要内容是劝子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家教、守家训、振家风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好则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不仅关系到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对自己、对家人、对党和国家负责。”

文闻问道:“奶奶,左侧这组铜雕表达了什么?”

程教授说:“左侧为象征互敬互爱的‘拱手礼’‘握手礼’‘让座礼’主题互动铜雕组合,后面同样悬挂着具有时代意义的‘家书’,代表家风在新时代的发展。拱手是我国传统的见面礼节,与西方的握手是非常相近的礼节。中国古代男子吉拜尚左、女子吉拜尚右,所以行拱手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女子左手在内右手在外,表示真诚与尊重。《礼记·曲礼上》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载:‘子路拱而立。’可见拱手这种礼节在周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孔子推崇‘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将心比心的‘忠恕之道’,这是中华先人总结出的人际交往、行为处世的黄金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已被确立为全球伦理基石。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共有财富。”

天一问道:“圆形门还有什么寓意,姥爷?”

文教授说:“圆形门的一边是当代,另一边是传统。站在当代空间,视线穿越中轴线红色界门,纵深之处,焦点落在传统的中堂上,由此似可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体验感悟儒家‘礼’之含义与‘孝亲’仁爱思想在当代的传承。”

程教授一行四人穿过圆形门,来到传统礼仪体验区,只见正中设立‘投影中堂’,通过多媒体手法实现了冠、婚、丧、祭不同礼仪场景的转换,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情景空间,在进行庄重的传统仪式表演的同时,配合演奏编钟等乐器,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室内礼俗。

程教授说:“真人体验传统礼仪是本区的最大亮点。在此体验者可与体验老师互动,通过体验‘成人礼’严格的流程来感受其庄严、神圣,明确今后要担当的责任。中堂后面设置服饰展示架、准备室、演礼道具存放处等。”

文闻好奇地问道:“中国有传统的成人礼吗,奶奶?”

程教授说:“有的。中国传统成人礼是指冠礼和笄礼。一般男子满二十岁行冠礼,女子满十五岁行笄礼。汉刘向的《说苑·修文》中载:‘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礼记·冠义》中载:‘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在我国古代,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

文教授补充说:“举行冠礼的主要程序有:筮日、戒宾、筮宾、三加、醴冠、命字、受教等。”

天一颇有兴趣地问道:“姥爷,什么是筮日?”

文教授说:“筮日是举行冠礼的第一步,也就是为冠礼选择吉日的仪节。筮是占卜、占卦的意思。”

文闻接着问道:“爷爷,筮日之后做什么?”

文教授说:“筮日之后就是邀请各位同僚、朋友届时前来观礼。一般在所择吉日的三天前就要进行。从所邀请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戒宾’。 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文闻继续问道:“举行冠礼时有什么讲究吗,爷爷?”

文教授说:“举行冠礼之前,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提前沐浴,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礼仪的敬畏。正宾提前沐浴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感谢和对冠者成年这一庄严时刻的尊重。”

天一又问道:“姥姥,‘三加冠’是什么意思?”

程教授说:“所谓‘三加冠’,是指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三种冠加于行冠礼者之首。每次加冠时,正宾皆致祝词,冠者要换上与冠相配套的服装向来宾展示。‘三加冠’的目的在于对冠者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而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正如孔子所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通过对传统冠礼这一成人仪式的观看和体验,人们会懂得自己是一个社会人,懂得只有遵从礼义才能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各种关系。”

文教授接着说:“‘三加冠’之礼完成后,要举行醴冠者的仪式。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词。由正宾为冠者取一个表字。在姓名之外取表字,是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最后,冠者还要拜见有关的尊长或国君、乡大夫、乡先生等。乡大夫、乡先生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

程教授一行四人体验了成人加冠礼之后,继续前行,来到了中国传统家庭内堂展示区。

文教授介绍说:“中国传统家庭内堂,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人们会见宾朋及进行长幼教谕、日常三餐等活动的场所。内堂中的家具,在宋代就有一定的陈设内容与形式,到明代后期逐渐形成基本固定的风格并流传下来。正对门的墙正中悬挂中堂、对联,中间设条几、八仙桌,两边设太师椅,条几上放花瓶、镜子、鸣钟,取‘终生平静’之意。两侧分设圈椅、茶几。这种严谨规范、严格对称的布局,既是规范等级的表现,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此可对家礼、跪拜礼、拜年礼等传统室内礼俗进行体验。”

器以载道

天一问道:“姥姥,器以载道的意思是什么?”

程教授说:“《易传·系辞上》中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儒家认为‘道’和‘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蕴于‘器’中,‘器’承载着‘道’。这个体验区旨在让游客体验我国传统文化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技艺’,由陶艺、汉碑展示、活字印刷、碑拓、剪纸以及室外汉画像石等代表中华传统精湛技艺的体验项目组成。”

天一问道:“姥爷,体验区东墙上的浮雕有什么寓意?”

“体验区东墙上为‘器以载道’主题艺术浮雕,选择中华上下五千多年中寓意美好且富于文化内涵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进行展示,体现了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文教授说道。

程教授一行四人在陶艺体验区通过多媒体、六艺七十二贤陶俑、微缩《圣迹图》景观、柴窑实景还原、陶器实物展示、陶器拉坯制作过程以及模拟古法烧窑的实物还原,感受了火与泥碰撞的精湛陶艺文化与制作乐趣。

文闻问道:“奶奶,这个体验区更深的寓意是什么?”

程教授说:“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是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一词的英文“China”即源自瓷器。受儒家中庸之道、止于至善等思想影响,中国陶瓷制作追求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完美统一,注重将做人的品格和做事的态度体现在器物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体现出中国自古有之的工匠精神,这些应该都是该展区想让游者体悟的深刻寓意。”

文教授接着说:“刻石是人类最早用来表达和记录思想的方式,主要目的是刻石纪功、记载史实,利用刻石记载历史是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形式。”

“碑是现代最常见的一种石刻形式。据文献记载,碑早在周代就已产生,先后经历了实用碑和刻字碑两个演化阶段。清代王筠的《说文释例》中载:‘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也就是说古代宫馆内用于测日影、定时辰和宗庙门前用于拴牲畜的竖石、原木及墓地穿绳作辘轳引棺下葬用的原木,都称作碑。东汉以后,石碑逐步演变为颂扬人的功绩、品格和记载史实的实用碑。碑基本上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最早的碑碑首与碑身连为一体,唐代以后,碑首与碑身才明显地分开并沿用至今。在东汉中晚期,碑逐渐定型并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石刻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济宁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说。我们面前的这五通复制的石碑,全部来自曲阜孔庙或孔林,分别是东汉时期的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和明代的成化碑。这几块石碑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最能代表曲阜石刻的价值以及曲阜石刻在中国石刻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这几块石碑都与孔子和儒家思想有重要关联,集中反映了东汉时期统治者对孔子的尊崇。”文教授介绍说。

程教授接着说:“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人类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人类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史上的重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活字印刷体验区设计了印章墙,一枚枚活字罗列组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墙,顶部用软膜天花做成一篇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活字印刷的书影。此区兼以铅活字、木活字、印章篆刻游戏为体验内容,使人们体会到活字印刷术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

程教授一行四人继续前行,来到了艺术造型墙前。

天一问道:“姥爷,这里的艺术造型墙有什么寓意?”

文教授说:“这面艺术造型墙从左起分别陈列着盘结、米缸、斗拱和车轮,象征‘衣’‘食’‘住’‘行’,下方是五谷杂粮,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一路走到这里,已经了解了中国百姓的学习生活、行止礼法和生产技艺。我们丰衣足食之后,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哪里呢?《论语·述而》中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面,我们将到游艺今古体验区进行参观体验。”

游艺今古

程教授一行四人来到织机、纺车和一组雕塑旁。

这里有一座雕塑展示的是劳作一天的母亲捧起孩子的衣物缝补起来,放学归来的孩子则为母亲举起了油灯照明,这种母慈子孝的画面给游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闻说:“奶奶,这座雕塑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泱泱华夏的根基就是‘孝’,就是‘爱’?”

程教授说:“是的,昌平盛世的根基就是华夏儿女五千多年未曾改变过的善良、勤劳以及对父母长辈的孝、爱。”

程教授一行四人来到服饰区。

天一问道:“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等功能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姥姥?”

程教授说:“还有‘知礼义、别尊卑、正名分’的特殊意义。儒家上承周代冠服制度,为服饰文化注入了礼义内涵。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服饰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殷商服饰素朴;西周推行礼乐之制,服饰也有相应的规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服饰也趋于多样化,中华服饰的基本风格在此时形成;‘秦尚黑,为水德’——秦朝崇尚黑色,所以,服饰自然以黑色为主;汉朝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服饰渐趋华丽;魏晋时期,服饰以轻薄、舒适为主,褒衣博带十分流行;唐朝出现了中华服饰发展的一个顶峰,色彩华丽鲜艳,款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宋明时期,衣冠制度受到理学的影响,变得简约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西汉张骞通西域,开启了连贯亚欧非的贸易之路——丝绸之路。杜甫在《忆昔》一诗中写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说明当时的齐鲁大地已成为丝绸的重要生产地之一。丝绸之路上,不仅有繁荣的国际贸易,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交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儒家倡导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治理观,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色。今天,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协和万邦理念的时代演绎。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和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携手前行的必然趋势。

穿过服饰区,看完古代丝绸之路展示图,祖孙四人进入了插花技艺展示区和香艺区。

文闻问道:“奶奶,插花艺术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

程教授说:“中国的插花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提倡亲近自然、爱及万物,这是顺应天地的‘生生之德’,儒家学者以此来陶冶性情、寄托梦想。中国插花艺术注重象征和寄寓,体现的是插花艺人的品德、修养与生活格调。”

天一问道:“姥姥,用香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

程教授说:“中国用香的传统起源于祭祀,是‘礼’的重要表现内容。《尚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用香不是单纯追求香味,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本性的安逸。香道主要强调人通过观、触、嗅等方式与香料进行全身心的交流,从这一点来讲,香道的内涵与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一脉相承,‘修己’与‘内美’并重。”

在这个体验区中间设置综合体验台并向南延伸至室外,竹林、石径、花房,赏景、品茗、悟道;西侧为花房,给花艺体验区提供所需的原材料,竹林比喻君子的高风亮节,室外搭建木平台,成为体验中华武术的演武场。综合体验区具有双重教学功能,一是设置于游艺今古的中央区域,可以让游览者在此进行茶、香、花的课程体验并聆听相关的讲座;二是可以将室外木平台作为教学区,让游客体验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闻问道:“爷爷,这里为什么有体验茶道的项目?”

文教授说:“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对中国人而言,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之本身雅俗俱含,与我们的生活、身心息息相关。在品茶上先后出现了煎茶、点茶、泡茶三种形式,并产生了相应的‘茶道’精神。茶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升华出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意蕴。”

程教授一行四人结束了在体验基地的体验。

程教授说:“今天,我们参观了孔子研究院,又在体验基地体验了一番,可谓收获不小。孔子虽已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仍在教育着我们、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并对推动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程教授一行四人接下来游览了孔子文化园、蓼河儒家文化旅游景观带、曲阜文化国际慢城等景区。

作者简介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