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六章⑥:孔子墓甬道
  • 来源:
  • 作者:
  • 2024年01月02日
  • 审核:
  • 浏览(297)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过了墓门之后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石仪成群,直接通向孔子墓,人称孔子墓甬道

文闻问道:爷爷,甬道两旁的这些石仪分别叫什么,有什么寓意?

文教授说:甬道两旁共有四对八件石仪,从南往北依次为望柱、文豹、甪()端、翁仲。石仪作为石刻的一种,主要陈列于陵墓之前。石人被用作墓主的守卫或侍从,石兽则象征吉祥并驱逐鬼怪。石仪代表一种威慑的力量,在民间被看作死人向活人表示威严的一种特殊方式。墓前陈列石仪的风俗,始于西汉。

天一说:这望柱看起来像是华表啊。

程教授说:望柱,实为华表的延伸。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成为权力地位之标,是一种高贵的象征。

文闻不解地问道:奶奶,豹是一种凶猛之兽,这里的豹为什么会叫文豹呢?

程教授说:文豹,亦称瑞兽,是石虎的一种变异形式。一般放在陵墓前,以示威严。后人为凸显孔子墓有别于其他陵墓,故把神道前的这一石仪称为文豹。当然,此石仪在雕刻之初非常夸张、写意,既有别于其他陵墓前的石虎,又正好与孔子文圣之谓相对应,这也是后人称其为文豹的主要原因。

文教授接着说:据说文豹腋下能喷火,性情温顺,用来守墓,以示灵异。

天一问道:姥姥,什么是甪端?

程教授说:甪端,是在宋代陵墓中开始出现的一种臆造神兽,据说是识贤惠聪的神兽。此兽置孔子墓神道中,寓意孔子德高盖世,贤可比君。同时也象征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治国之道的行为如同甪端。甪端与獬豸之形相似,往往被人们混为一谈。区别在于,獬豸为独角前挑,甪端为独角后顺。獬豸是法律的象征,常被置于官府衙门前以示公正。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文闻问道:爷爷,石仪中为什么有武将?

文教授说:这个武将叫翁仲,史传为秦时的一名武将。他因高大威猛成为人们钟爱的守护神。现存翁仲为清康熙年间所立,是孔林石仪中雕刻最精美、最高大的一对。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世宗嫌宋时所雕翁仲体小不够壮观,为彰显自己对孔子的尊崇将之移至孔伋墓前,又下诏打造了新翁仲立于此。

甬道两旁的石仪布局疏密得当,富有气度。雕刻集圆雕、浮雕、线刻多种技法于一体,刀法洗练,简洁严整。过甬道石雕后便是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平时摆放祭祀礼器。享殿为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所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以示达到最高等级。现存建筑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前有廊,殿内及廊下天花板均为贴金云龙。室内置供案,存有清世宗雍正皇帝修孔林纶言碑和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碑,诗碑四面刻乾隆皇帝五次谒孔林所作的诗五首。殿前东侧有三间值班房,系民国初期建设。

作者简介

2_副本.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