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四章㉑:汉画像石刻
  • 来源:
  • 作者:
  • 2023年11月09日
  • 审核:
  • 浏览(293)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1.jpg

天一不解地问道:姥爷,汉画像石刻是什么意思?

文教授说:孔庙内共存汉画像石刻近百块,大部分是1949年以后陆续收集的。1978年,将其中六十余块镶在西庑内陈列,2001年迁移至此,以供观赏和研究。在这些石刻中有三组石阙,其他均为墓葬出土所得。石阙是古代宫殿及主要建筑前的地标性构建,遗存极少,弥足珍贵。画像石是墓室内的装饰物,为汉代独有,故称之为‘汉画像石’。它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集绘画、雕刻、建筑乃至书法于一身,形象地反映出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信仰及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画面多为阴阳刻歌舞、车马、神话传说等图案,雕刻线条流畅,造型生动逼真。西汉时的画像石多为线刻浅雕,画面简单,制作古朴,带有较强的原始性色彩。东汉时的画像石多为浮雕,与西汉画像石比较内容丰富了许多。有神话传说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女娲、伏羲等;有贵族日常生活、祭祀、宴饮、出行、乐舞、杂技、渔猎、行医等,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想象力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瑰宝。”

“爷爷,听说在汉画像石中有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您给我们讲一讲这个传说吧,好吗?”文闻说道。

文教授说:“记载此事的壁画屡屡被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证实了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是确实存在的。

天一说:姥爷,孔子见老子时他们都讲了些什么事情?

文教授说:这方面的事情让你姥姥讲一下吧!

程教授看了看两个求知若渴的孩子,笑着说:孔子见老子时他们都讲了些什么事情,对此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老子至少比孔子大十多岁,据说老子十六岁就是周朝的官员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生前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

程教授继续说:孔子见老子之事,既有史料记载,也有传说。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表情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那些对于您自身来说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钩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据传说当时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战火连年,老子失去了职务,便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周王室,西出函谷关后不知所踪。”

天一问道:“姥姥,孔子是与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一起去拜访老子的吗?”

程教授说:“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载道:‘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的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文教授说:“关于孔子见老子的事情,除了史料记载之外,还有这样的传说:孔子与老子一起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伫立在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自然,死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使本性受到羁绊。功名存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心,则烦恼之情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览了孔庙内各个景点之后,就前往孔府游览。在由孔庙通往孔府的路上,有阙里坊、钟楼和故宅门。故宅门内是当年孔子的故居原址,西邻孔庙东墙,东接孔府西墙,门一间,单檐灰瓦悬山顶,木架,建于明初。虽不引人注目,却是孔庙遗迹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庙就在这里。里面有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作者简介

2_副本.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