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七夕何以“鹊”搭桥
  • 来源:济宁日报
  • 作者:卢恩俊
  • 2023年08月22日
  • 审核:
  • 浏览(426)
  • 收藏
浏览字号: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并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源于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后民间演绎为七夕人间的喜鹊纷纷飞上天空,用身躯在银河上架起一座桥梁,让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

近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古诗,见有“碧霄”“云”“波”“雨”等的诗就有百余首,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唐代林杰的《乞巧》、权德舆的《七夕》,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苏轼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李清照的《行香子》等。那些喜欢在晴朗的天气飞翔且爱在树间跳跃、居住的喜鹊,怎会与这样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呢?

喜鹊是报喜鸟,象征喜事来临。但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爱情的鸟是燕子,不仅贵比春光、爱比情侣,亦是生育的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之描写。古诗十九首也有“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之语。

燕子还是爱情的使者,燕传书、牵情线、搭爱桥在古诗词及典故中多有记载。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讲的《传书燕》的故事:说的是长安富户之女郭绍兰,日夜思念赴湘中经商数年不归、音信皆无的丈夫任宗。

绍兰见堂中双燕戏于梁间,便向燕子诉说苦衷,“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经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没)有音耗……欲凭尔附书授予我婿。”言之泪下,燕子上下绕其飞鸣,似有所诺。

兰便书诗一首:“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将其诗信系于燕子足上,燕飞鸣而去。正在荆州经商的任宗,忽见一燕绕其飞鸣后落于厅上,见燕足系有书信,便解其读之,感而泪下,次年归。

燕子传书唤夫归,留下千古佳话。《全唐诗》收有郭绍兰的这首《寄夫》诗,并有燕足系书的记载。而亦有不幸之人,借燕传书却石沉大海,音信全无,如元代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所言:“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说起中国的爱情节,据今人考证,中国古代情人节有3个,除了七月七的七夕,另外两个,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是三月初三上巳节,而这两个爱情节在不少地方的习俗里,也有着燕子情结,可谓充满着对爱情的期盼和喜悦。

正月十五,当人们沉浸在闹元宵的欢乐之中,也正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侣相约月下的缠绵之时。

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此刻沉浸在“燕子节”的气氛之中,因为那里正是燕归来的日子,元宵节也称作“燕子节”。人们也像过年一样打糍粑、走家串寨看望长辈、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

而此刻对侗族的青年男女来说,更是最欢喜的情人节。男女之间在“燕子节”之夜,以“抢带子”“赶坳对歌”等方式互相了解,女方把随身的一件小礼物,送给看中的男方,这叫“送带子”,再约定日子,“玩山”或曰游“花园”,对歌谈爱,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然后喜结良缘。

“三月三,吉祥春燕送一千”,这是山东烟台、龙口、威海等地流传的民谣。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北方,有的地区流行着“送春燕”习俗,也就是娘家制作面塑春燕送给女儿,燕子归巢,蕴含白头偕老、家庭安乐的吉庆寓意,自然也包含了女儿早孕生子之意。

在山东、河北一些地区,三月三还有“迎燕归”习俗。三月三窗上有剪贴双燕的习俗,表示喜迎春燕回家。在新人窗上剪贴红双燕,寓意“双飞迎春,早添贵子”。

七夕“鹊桥”,何不是燕搭桥?燕子自古被比作平民百姓,牛郎织女这对受上面管制的爱情,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不是更合乎情理吗?而那报喜不报忧的喜鹊,能否看到“忧事”会舍身相救呢?

《元本风俗通义》 (汉) 应劭 撰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