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刘文华:泗水,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赞美的地方
  • 来源:
  • 作者:
  • 2023年08月01日
  • 审核:
  • 浏览(1226)
  • 收藏
浏览字号:

历史上,很多山水、地名、建筑常因名人的诗文而家喻户晓、千古传颂。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江西的滕王阁因此闻名遐迩;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得山西的鹳雀楼名扬内外;湖南的岳阳楼游人如织,全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连滕子京也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最高的官职为知州,历史上众多皇帝、丞相又有多少人知道?在1300多年里,考中进士者98749人之多,被人记住的也是极少数,而滕子京因与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同科进士而名垂千古。

唐朝是个万国来朝的强盛帝国,也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时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则是其中最为光芒四射的巨星。而遍读文献,唐代最著名的3位诗人都赞美过同一个地方——山东济宁的泗水。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要离开山东去长安,李太白设宴为他饯行写下该诗,表达了两位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一年前,李杜在洛阳相遇。当时李白43周岁,在京城获得“谪仙人”雅号,以六品翰林供奉职位伴君,为杨贵妃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曾为其脱靴,最后奉旨赐金放还。李白名满天下,是人人敬佩的诗坛泰斗。

杜甫,当时32周岁,虽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作,但声望和李白不可同日而语。可两人一见面,就一眼千年,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尔后同往开封、商丘及山东等地游历。高山流水遇知音,两人投缘到什么程度?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诗人真性情也。

回到诗中,鲁郡是兖州没有任何异议,而石门的位置,有兖州、曲阜、泗水3种说法,三地都拿出惶惶理由。不管怎样说,李白写的石门,在兖州东的泗河流域是没有争议的。杜二甫,是说杜甫排行老二。

醉、复、遍,一说分别就喝醉,还不是一次两次,分手之前游遍当地的风景名胜,说明两人情谊至深。

三四句,有回忆,有展望,有期待。五六句常被后人引用,泗水泛秋波,动感且拟人化,使人联想到如同大海的碧蓝。秋水清、净,诸如秋水伊人,望穿秋水等等,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七八两句,飞蓬,一种像山菊花、蒲公英的野草,苍老后生出绒毛,风一吹四处飘落。中国文学中,飞蓬是“野外飘零、身不由己”的象征,蕴含着无奈、悲叹与哀愁。

最后一句,李白喜欢喝酒,也会劝酒。珍惜眼前,享受当下,那就喝尽杯子里的酒吧。诗以酒开始,以酒收尾,前后照应,情景交融,悲而不伤,隽美通透。两位大诗人这次分手之后,成为永诀。

人被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的杜甫,也留下了歌吟泗水的大作。《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爷爷杜审言虽不如孙子名气大,但绝非等闲之人。25岁考中大唐咸亨元年(670年)庚午科进士,才学逼人。比27岁进士及第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的白居易,还小两岁。唐代有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四五十岁考中进士的比较多,三十以前中进士的都是可造之材。

杜审言擅长五律,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从五品)。官职不大,却是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文字功底深厚,学问才气过人。

杜甫的母亲崔氏,出身名门。唐代最著名的豪门望族,莫过于“五姓七家”—崔、卢、郑、李、王这5个大姓,又因崔、李两家有分支,所以共称为“七家”,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开元24年(公元736年),24岁的杜甫来兖州探望父亲并在山东游历,写下《登兖州城楼赋》等,包括前面提到的《望岳》,也在这个时期。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写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李白家族中排行十二,十字一韵,共200字。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叛乱被朝廷放逐,得知这一消息,杜甫立即写下这首诗,以表同情与慰藉,并竭力称赞李白的才华,既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也流露出对统治者如此对待一位奇才的不满。

全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失为上乘之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其中的名句。歌咏泗水的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意为我们夜里在梁园畅饮起舞,春天则在泗水纵情吟唱。

梁园在开封,汉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园,是一座动植物园,更是一处古代宫殿建筑群。竹园农田、古树名木、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瓜果蔬菜一应俱全,亭馆台榭遍布园中,且规模宏大,风景优美,是文人雅士的乐园。

司马相如志向远大,不耽于梁园整日游山玩水、衣食无忧的生活,发出“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感慨,并离开梁园。《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和史进放火后,环顾四周说了这样一句话:“‘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俺二人只好撒开。”

这首诗面世5个月后,结束流放夜郎的李白,归途中路经安徽当涂采石矶,酒后捉月而死,时年61周岁。8年之后,同样也是冬天,漂泊辗转的杜甫在小船上去世,时年58周岁。智者乐水,两颗巨星的陨落均以水为归宿。

在写《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前的天宝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752-754年),居住长安的杜甫在辞赋《杂述》中,就写过“泰山冥冥崒以高,泗水潾潾弥以清”的佳句。赞美遥远的泰山高耸险峻,波光粼粼的泗水浩荡清澈。文章两次写到泗水,可见杜甫对泗水感情至深。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神州东部亘古流淌的清清泗河,伴随着李杜的两首诗,刻印到散发着书香的纸上,滋润了万千士子的心田和梦乡……

李杜写泗水的诗皆为上品佳作,却掩盖不了他们之后的晚辈光华,白居易带着他的《长相思》登场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读者一眼看出,这是一首写相思的情诗。白居易是唐朝无人能出其右的情诗高手,长诗《琵琶行》《长恨歌》就是难以比肩的两座高峰。

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一生情路坎坷。

24岁时父亲去世,身为长子的他很孝顺,却在婚事上母子俩犯起了别扭,他心仪的女孩,母亲就是不愿意。心不甘情不愿,磨磨蹭蹭,拖到37岁,才凑凑合合勉为其难地成婚。37岁,放到现在也是大龄了,何况1000多年前的唐代。

白居易爱到入骨的初恋——邻家女孩湘灵,爱而不得,是心口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妻子杨氏与他相濡以沫到老,却并非理想中的女子;私养的2个家伎,只能同欢乐却不能共白首。

白居易的仕途,有过波折,官职还是螺旋式上升的境况,司马、刺史当过,最后落脚太傅、尚书之类的大官,比他的前辈李白、杜甫强了百倍。

唐代尤其盛唐以后,朝廷官员们狎妓之风广为普遍,才子白居易也沾染了这习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史载白居易蓄妓过百,其乐融融。但他并非滥情之人,一生只钟爱两个侍妾——樊素和小蛮,唐孟棨的《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白居易患有眼病、肺病、足疾、风湿等疾病。55岁后,五度病免,其中4次因为请百日长期病假到期,被朝廷依法免掉职务。唐代规定:官员有病可以请假,病假最长不超过100天。病假期满,须向朝廷书面申请复职,否则免去职务。

当然,这里面也有白居易出于政治安全考虑的原因。中唐时期,社会矛盾突出,政治斗争激烈,官场风险增加。为防嫌避祸,他离开是非之地国都长安。因病不与赴任,请百日长假,也是白居易反复权衡后的慎重选择。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68周岁,身体大不如前,开始为心爱的樊素谋划归宿,做出了不舍但理智的决定,让樊素离开去嫁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起来全是苦。抛却红颜是白居易的无奈之举,樊素走后更是受尽相思之痛。这首《长相思》,便是白居易思念樊素的泪眼婆娑之作。

词的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写的是樊素回家的必经之路。樊素是杭州人,白居易家在洛阳。汴水、泗水、瓜洲古渡、吴山,正是樊素归家的途经路线。汴水发源河南,古汴水一支自河南开封东流至江苏徐州,汇入泗水,与京杭大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洲渡口而流入长江。

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返了,南下的樊素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路途的险迢遥远,也渲染出忧心牵挂、低徊缠绵的情韵。江河的水在流,樊素的泪在流,白居易心里的血在流。

“吴山点点愁”,刻画出白居易的心绪复杂与凌乱。吴山,不悲不喜,不忧不惧,“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是作者的相思赋予了它们愁思愁绪,且是吴中山脉全都写满了愁,意境顿时变得空旷深远,年近七旬老诗人的愁思悲苦就在眼前。

古人讲究炼字,字词要有弹性,一词多义。吴山代表樊素的家,也代指樊素,白居易有不舍之情,樊素同样有离愁之意。

词的下阙:“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抒发了思念之深、情爱之切。佳人已去,楼榻空空,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揣摩双方的感情:思之后是悔,而思悔之极则恨。

如果说,作者在上阕还是很隐忍、很含蓄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是借景抒情;那么,到了下阙,他实在忍不住直抒胸臆,心里的“思”写了,心底的“恨”也不忌讳了。

思念是双方的,恨也是双方的。两个“悠悠”,道出了这种情感的强烈持久,绵延不绝。前面的“点点”是空间范畴,这里的“悠悠”则为时间概念。时空里都是愁绪、思念和由此引发的恨,那么这种近乎病魔般的思恨,何时才能结束呢?只有樊素的归来。

覆水难收,一切不过是空想罢了。年近古稀的白居易和樱桃小口的樊素,只能倚楼翘望,一个泪眼迷离,一个老泪纵横,在往日的回忆和无果的期盼中打发时光、遣散郁闷吧。

如同电影的特写闪回一样,一片冰冷皎洁的月光泻罩着世界,你倚楼看着月亮,我倚楼看着月亮,却默默不能相见。结尾戛然而止,不多一字,哀怨忧伤的气氛产生了淡而持久的感染力、穿透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白居易在散文《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整首诗36个字,不算重复的仅有28个,还有韵脚的限制。方寸之间,却营造了散发着悲情美感的巨大艺术时空。有画面,有动感;有大场面,有小定格;调动读者想象,引起读者共鸣,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至诚的感情投入,让读者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令人击节喝彩,拍案叫绝。真不愧“诗魔”“诗王”也!

《全唐诗》共5万首,收录白居易的近3000首,数量排在第一。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他的诗作也位列三甲。

人生最后的几年间,白居易抛弃浮华,安稳度过了余生,终年74周岁。去世前,曾写道“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为底层劳动人民鼓与呼的《卖炭翁》《观刈麦》等作品,正是他一生悲天悯人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俗称小蛮腰。站在塔下,白居易的诗句便穿越千年而来。他创造的“樱桃口、小蛮腰”词语,作为美丽女子的特征,一起走入了人间烟火,被后人广泛使用。

樊素、小蛮两位女子,跟着白居易走进了典籍,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惦念、牵挂。400年后,千年一遇的才子苏东坡在他的《次京师韵送表弟程懿叔赴夔州运判》中写到:“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对白居易的侍女樊素、小蛮艳羡不已。再后来,为自己爱妾王朝云写的《朝云诗》中有“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对善唱“杨柳枝词”而闻名的樊素,还是不依不饶,念念不忘,苏大才子的纯真可爱令人抿嘴哂笑。

我们的母亲河——泗河,何其有幸,见证过伏羲、虞舜荜路蓝缕的艰辛,见证过孔子师徒弦歌不绝的朝气蓬勃,更见证过李杜的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至诚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