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京杭大运河,流过梁山的600年风景
  • 来源:《济宁日报》
  • 作者:刘勇
  • 2023年06月12日
  • 审核:
  • 浏览(449)
  • 收藏
浏览字号:

大运河碧水悠悠,流过梁山600年。元明两朝,京杭大运河在畅通漕粮的同时,也带来沿岸的富庶繁华。自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会通河开通;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武黑羊山决口,会通河道淤塞,运河通航102年。自明永乐九年(1411 年),在袁口东移15公里开新河;至清光绪二十六 年(1900年),漕运基本停止,运河又断续通航489年。

在这600年里,樯橹成林,千帆过尽,梁山曾给过往之人留下怎样的风景?

舟楫如织万民欢

梁山县城北前码头村,是元代会通河的起点,也是济州河的终点。至元二十六年六月,会通河功成,元世祖忽必烈命翰林院大学士杨文郁作《大元新开会通河记》。文中描写了会通河通航的盛况:“……滔滔汨汨,通注顺适,如迫大势,如复故道,舟楫连樯而下。……滨渠之民,老幼携扶,纵观徊翔,不违按堵之安,喜见泛舟之役”。

会通河之名,系元世祖所赐,起初仅指从东平须城(今安民山前码头村),至临清一段运道。自安山码头至微山鲁桥段,则称济州河。明代重开大运河后,则将山东运河统称为会通河了。

元代运河自安民山向西北至寿张,设寿张闸折北,汇枣林河道穿雷口入今台前县境,安山码头有“引汶绝济”的安山湖加持,发展成富庶一方的安山镇。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春,时属东平须城的安山码头,迎来一位碧眼隆鼻的外国人,他就是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第三天傍晚,便抵达东平州城。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商品与制造品十分丰盛。所有的居民都是佛教徒,都是大汗的百姓,使用大汗的纸币。有一条深水大河流过城南,居民将河分成两条支流(运河)。一支向东,渡过契丹;另一支向西,流向蛮子省。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只要观察河上的船舶穿梭似地往返不断,运载着最有价值的商品的船只的数量和吨位,确实就会使人惊讶不已”。

马可·波罗看到的两条河流,一条是汶水,一条是运河。汶水自安民山南注入运河,为运河提供水源。大运河“舟楫如织”,自然令这位旅行家惊讶不已。

会通河开通后,自然成为当地一道风景。《东平县志》将“会河帆影”纳为东平古八景之一,并附注:“(东平)县境会通河六十里,贾舶漕艘,帆影不绝”。诗曰“:众河分劈一河流,万国贡艘赴帝州。彩鷁过时移岸树,征帆落处起汀鸥。烟飘暮色云中蔼,墙映夕阳柳外楼。把酒闲看渔下网,轻摇舴艋过滩头”。

湖光山色令人迷

元代环安山有安山湖,是今天东平湖的滥觞,宋梁山泊的遗渎。当时,安山湖引汶绝济,承担运河补水,又称水柜,与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并称“北五湖”。元袁桷《梁山泺》有“共说五湖难住却,朔风吹雨卷千塍”的诗句。湖光潋滟,山色空蒙,令人流连忘返。

元代翰林院大学士、国史馆编修官袁桷乘船自大都(北京)来此,写下《梁山泊》《过梁山泊》《安山晓泊》等诗篇,感叹“千顷芙蕖送我船,碧香红影弄娟娟”。舟泊安山湖中,但见“门当杨柳湾湾碧,水贴芙蕖岸岸红”。同僚贡奎和诗曰:“积水平芜渺没间,夕阳渔市网如山。扁舟却逐孤云去,得似凫翁照影闲”。

元代诗人萨天锡与观志能以公事北上,乘舟行至梁山泊,见荷花盛开,诗兴大发。忽暴雨骤至,两船不能相接,遂停泊芦苇丛中,折芦叶题诗以寄志能“:题诗芦叶雨斑斑,底事诗人不耐闲。满泊荷花开谷满,客程五月过梁山”。

这年秋天,萨天锡料理完公事,乘舟南返。行至梁山泊,又想起芦叶题诗的事,这次观志能却未同行,就写道:“故人同出不同归,云水微茫入梦思。记得题诗向芦叶,满湖风雨似来时”。夜间不寐,辗转反侧,诗兴未已,又写道“:灯火官船夜睡迟,满湖风露袭人衣。无端惊起沙头雁,明月芦花各自飞”。

无独有偶,元代书法家揭傒斯告假南归,夜过安民亭。想起两年前,好友宁志道舟行至此酒醉溺亡,至今仍安葬于此,不禁悲从中来,赋诗曰:“日暮云寒烟水光,故人于此濯沧浪。河流空饶青山下,谁与孤坟酹一觚”。

赋诗芦花传佳话

元代诗人、翰林侍读学士贯云石自号“芦花道人”,其来源便与在大运河上的一段旅程有关。某日,贯云石乘船路过梁山泊,见有渔翁织芦花为棉被,因崇尚芦花的高洁,便与渔翁商量以绸缎换芦花被。渔翁却说“愿以诗易之。”于是,贯云石赋诗一首:“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籍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渔翁果然奉上芦花被,却辞绸缎不受。

贯云石《芦花被》诗成之后,“天下喧传”,影响巨大,在元朝乃至明清诗人中产生大量的唱和之作。元代画家王冕闻知后,欣然命笔作《芦花道人换被图》,并题诗其上,向作者的洒脱和淡泊致敬“:高昌野人见几早,发须不待秋风老。脱身放浪烟水间,富贵功名尽除扫。坐对渔翁交有道,青绫何似芦花好。从此拜赐芦花人,自云不让古今贫。高眠听梦梦更真,白月满船云满身。起来拍手波粼粼,欸乃撼动人间春”。据记载,钱塘邱彦能收藏的一幅《芦花被诗意图》,有贡师泰、吴子立、吴敬夫等文人题诗画卷。吴敬夫《题芦花被图》:“秋风咏就芦花被,一落人间知几年。泽国江山今入画,诗人毛骨久成仙。高情已落沧洲外,旧梦犹迷白鸟边。展卷不知时世换,水光山色故依然”。庐陵张昱《题贯酸斋芦花被诗后》:“学士才名半滑稽,沧浪歌里得新知。静思金马门前值,哪似芦花被底时。梦与朝云行处近,醉从江月到来迟。风流满纸龙蛇字,传遍梁山是此诗”。金陵谢宗可同题诗:“白似杨花煖似烘,纤尘难到黑甜中。软铺香絮清无比,醉压晴霜夜不融。一枕和秋眠落月,五更飞梦逐西风。谁怜宿雁江汀冷,赢得相思旧恨空”。江西邓雅《楮衾用贯酸斋芦花被韵》:“楮衾如雪绝纤尘,稳卧还须藉布茵。一片白云松下榻,五更明月梦中身。惟应纸帐堪同调,只恐梅花亦笑贫。赢得素风含混沌,夜寒一煦便回春”。广东黎贞《大旷湖闻瀑布》:“半天风雨泻云屏,笑卧芦花被底清。岂有文章追永叔,倚篷深夜听秋声”。

元人同题集咏不限于诗,还以曲的形式题咏和延伸,如钱塘作曲家张可久,在散曲中频频使用“芦花被”意象“:芦花絮暖胜绒毡,木香亭大似渔船”“寒斋静,瑞雪多,冻吟诗起来孤坐。芦花絮衾江纸也似薄,问袁安怎生高卧”“竹枕芦花被,草衣荷叶巾,一棹烟波湖上春”贯云石去世后,曲作家王举之曾作《栖云吊贯酸斋》“芦花被西风香梦,玉楼才夜月云空”。可以说,贯云石创造的这一意象,抒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逸情怀,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引起了士人群体的共鸣,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停舟待发慨叹多

安民山,以“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得藉以安”得名,山下有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东平县志》记载“:山半有寺。明景泰间,僧洪钦凿石百尺,涌出清泉,曰清岩井。上有甘罗墓”。明代工部员外郎谢肇淛曾上书指责宦官搜刮民财,奉旨巡视河道期间,舟行安山闸遇阻,慨叹为官不易,因作《舟滞安山》诗:“百丈方舟一线泉,待风待闸两流连。客程莫笑蹉跎甚,拙宦何如上水船”。明代礼部主事、春坊司翰林检讨皇甫冲,谪广平通判时,乘船沿大运河南下,亦有《安山坐闸》:“客行贪利涉,流水锁重关。津吏惟高卧,征人尽损颜。缆纡青草际,樯寄绿杨间。纵有分风送,那能任往还”。

开河至安山之间,大运河两岸古道苍烟,长亭落照,风光旖旎,景色诱人。明朝翰林院检讨王洪《舟行杂兴》:“旷野杳无际,孤舟齐鲁间。河流东下险,天气北来寒。古道苍烟迥,长亭落照间。微茫云水外,一点是梁山”。东平进士、户部郎中刘尔牧《安山河上登千佛阁》:“庄严宝阁枕河流,龙象开成南部洲。金刹倒揺波影动,天花秾接水光浮。风尘逈出三千界,云气如登十二楼。坐对孤烟登树杪,悬知暮磬度林丘”。此诗应在船过安山时停船登上千佛阁所作,有人说此千佛阁系清岩寺中高阁,或不确。明代运河河道自袁口向东北行,过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大安山、戴庙。刘尔牧系嘉靖甲辰科进士,此时大运河已东移,运道离开安民山。清代郓城太学生屈绍礼《舟过安山》:“六月安山湖草齐,野航人唱白铜鞮。群峰回合青迎棹,古木参差绿作堤。落照渐随箫鼓下,孤帆仍挂水云西。篷窗静倚南风坐,渡口人声杂鼓鼙”。此诗中的安山湖已北移,近似今东平湖老湖区了。

桨声灯影田园美

古镇开河,因元代会通河开凿而设开河闸,置开河水驿,后发展为集市,称开河镇。明代官员方豪《开河》诗“:三月开河驿,垂杨绿覆堤。征人叹萧索,未有一莺啼。开河河不开,万舸在平地。海市不得见,见此河中市”。郧阳巡抚郭谏臣《开河驿夜坐》:“秋深仗剑出京华,此夕经行汶水涯。柳下酒香停客棹,渡头灯白近渔家”。清初史家谈迁《北游录》记载: “(顺治十年六月)己丑,发十里开河闸,元至正间立,亦一聚落,岁十月下旬为市集,百货萃焉,……有砖堡,加以戍楼”。当是时,杨柳拂堤,万船待发,市井繁华,酒肆飘香,漕船夜泊,灯火通明,好一派北国江南胜景。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开河迎来玄烨皇帝第 6 次南巡。清《汶上县志》记载:“圣驾由水路南巡,二月内过汶境仍由水路回銮。五月内过汶,驻跸开河北朱家湾”。有大臣赋诗《端阳日圣驾过开河镇》:“彩旌迤逦射流红,画鹢乘流驭顺风。日照牙樯悬艾虎,霞侵锦缆驾飞龙。两岸男妇迎天笑,万国山川献帝功。长缕无庸呈五色,华封三祝古今同”。南巡期间,皇帝对黄河、运河治理情况很不满意,严厉斥责前来迎驾的河道总督张鹏翮,责备他讲排场做表面文章,说:“河工系尔专责,此事不留心,何事方留心乎?”张鹏翮无言以对,拜伏在地。这次南巡历时117天,所到之处,皇帝接见官员,视察堤防,体察民情,与乡间隐士交谈,赦免税收、练习骑射、犒劳驻军等,给百姓留下仁慈的形象。

开河闸,元代始置,明成化六年复建。南临南旺湖,放水有五里闸。东临马踏湖,放水有新河头闸。明代国子监祭酒胡俨春坊司大学士曾棨在开河停泊期间,曾登岸散步并赋诗:“逶迤陟长坂,摄衣披草莽。遥见村落中,绿野平如掌。秀麦苖已交,柔桑叶渐长。鸡犬适闲旷,牛羊遂生养。欣欣物自私,春光正骀荡。缓步随东风,林花飘惚慌。朝耕土脉阔,午炊孤烟上。草屋十数家,幽栖亦萧爽。童稚讶衣冠,车马绝来往。田夫锄锸归,村舂隔林响。依微辋川居,悠然快心赏”。和诗:“芳晨蔼新霁,弭楫长河曲。睠兹丘园趣,褰裳涉平陆。郊原渺空旷,竚望舒远目。村中夜来雨,土脉高且沃。茅庐鸡犬静,日出烟树绿。牛羊散平野,隔水见樵牧。麦深雉初雊,桑柔蚕已浴。老翁多欢颜,生事一云足。偶兹一留憇,幽境惬所欲。仆夫戒前征,迤逦出林麓。缅想尘外踪,于焉恣游瞩”。工部佥事王讴行舟至开河小憩,亦留诗作:“弃繻防已建,持节宠还新。水驿留停午,山花纪暮春。烟光寒际草,风色昼迷津。异国伤愁眼,偏劳作宦人”。

开河村运河东岸,有“董天知里”孝子石坊,系明天启年间,当地村民为孝子董天知所建。《汶上县志》记载,董天知父亲早逝,其母守贞不嫁。董天知性情至孝,靠劳动养家糊口。奉母衣必暖,睡必安,始得放心,远近传为美谈。明代督捕主事赵增《题董孝子碑》诗“:白云红菊满墙东,树木悲凄处处同。几尺残碑传孝子,数篇新咏动衰翁。生身父母谁能养,卖菜庸儿伊独隆。香染河流流不尽,好从行路溯遗风”。同乡举人赵瑢亦有同题诗“:谁从父母见天真,三百年来第一人。岂为名行标孝子,只将菽水慰慈亲。鸡余庋上空留客,椹采檐头不染尘。奉养休看容易事,到今闾里话津津”。明代户部尚书王暐《书开河驿壁》赞叹:“上邑民风美,中都遗教多。驱车合行役,扰扰一经过”。

名士风流天下闻

山一程,水一程,山水笑相迎;月朦胧,灯朦胧,旅人正远行。元明清三朝,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行船至此,他们留下的诗作,已成为运河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过南旺守闸》:“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蔓草须句国,浮云少昊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少昊墟在曲阜,此处系指圣人之地。须句国为春秋前期风姓国,遗址在今安民山东之张家庄,东平须城以古须句国得名。刘伯温“舟行二月余”,饱览两岸胜景,当然还登上了梁山,其诗曰“:突兀高台累土成,人言暴客此分赢。饮泉清节今寥落,可但梁山独擅名”。

几年前,在梁山县拳铺镇方庙村,曾发现一方石刻,金文“明故诰赠登仕郎鸿胪寺鸣赞潢滨孙公墓志铭”,由礼部尚书、大文人董其昌篆。董其昌墨宝抑或孙氏后人所请,是否到过梁山未见记载,但权倾朝野、文重一时的赵孟頫端的来过。

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九月初,赵孟頫在江浙官署十年期满,奉诏自吴兴乘舟北上大都履新。此次北行历时一月有余,赵孟頫在舟中得以赏玩独孤长老和吴森两个版本的《定武兰亭》,如对玉人,感悟良多,先后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为《兰亭十三跋》:“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 酌酒于驿亭。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书”。元代运河济宁北有开河、安山、寿张三闸,均在今梁山县境内,赵孟頫展读兰亭拓本,“盖日数十舒卷,所得为不少矣”,题此跋以纪事,亦是一段佳话。

明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二月,“明四家”之一的书画家文征明进京赴试,沿大运河北上,赋诗纪行,有《南旺湖》诗:“煖蒸芳杜意沉酣,漠漠晴洲燕子喃。十日扁舟行汶上,一陂新水见江南。春光著柳争摇荡,晚色浮空正鬱蓝。欲濯素衣尘复起,白头行役我何堪”。此诗描写了南旺至梁山一带的景色,也感叹为追求功名而“白头行役”的艰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远去了似水流年,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人生如白驹过隙,白云苍狗变幻着时空。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