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二章②:孔子成年后的几个人生阶段
  • 来源:
  • 作者:陈晓霞
  • 2023年02月02日
  • 审核:
  • 浏览(667)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30202113519.jpg

“奶奶,如果把童年生活看作孔子一生中的第一个阶段,那么,他童年后又分为几个阶段?”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按照时间顺序,孔子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多个阶段。童年时期是孔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三十岁之前的青年时期了。在这段时间里,孔子主要是学习和做低级小官,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技能,并做过委吏、乘田之类的小官。”

“奶奶,《论语·八佾》中记载:‘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这是不是对孔子这个阶段志于学的写照?”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志于学,他进了周公庙,每件事都发问。这充分说明孔子是多么好学。尤其是对于周礼的学习,他从来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姥姥,在这一阶段里,孔子开始办学当老师了吗?”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孔子十七岁时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孔子十九岁(鲁昭公九年)时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孔子二十岁(鲁昭公十年)时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所以,孔子给其子起名为鲤。孔鲤字伯鱼。也是在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孔子二十一岁(鲁昭公十一年)时改做乘田,管理畜牧。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孔子心目中,他所从事过的许多‘鄙事’,就包括做委吏、乘田。孔子二十七岁(鲁昭公十七年)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县)的国君郯子朝鲁。孔子向他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始开办私人学校,大概就在他二十七岁前后。”

文闻说:“继青年时期之后,就是孔子的中年时期了。对吧,奶奶?”

程教授说:“孔子到了三十岁(鲁昭公二十年)时,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这一年,齐国的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了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学界认为在三十岁至五十岁之间是孔子的中年期。”

“在这一阶段,对于孔子而言主要有哪些事件?”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概括地说孔子在这一阶段,处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之年,为了避免危险他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原则,不分高低贵贱,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主要教授六艺。孔子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教导为人大道的职业教育家。他曾到东都观览、学习周朝的礼乐制度。适齐,其间‘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返鲁后,于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 年)到齐鲁之间的嬴博之地观吴季札长子的葬礼。”

“姥姥,您说孔子到东都观览学习周朝的礼乐制度,那么东都是指哪里呢?”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周平王继位后,因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今西安)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故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而国都洛邑就被称为东都了。”

“奶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关于孔子与音乐的一个典故,您给我们详细讲讲吧!”文闻说道。

“对于这个典故,你爷爷也很熟悉,请他讲讲吧。”程教授说。

微信图片_20230202145037.jpg

圣迹图之在齐闻韶

文教授点头一笑,面向文闻说道:“东周时期的周敬王有个大夫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孔子借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曾专门到苌弘家拜访。孔子问:‘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孔子适齐期间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他亲临大典,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孔子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肉食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爷爷,据说孔子是跟师襄子学的琴,对吗?”文闻问道。

微信图片_20230202145120.jpg

圣迹图之学琴师襄

文教授说:“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确有孔子跟师襄子学琴的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蕴。’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乐曲的意蕴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孔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席子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对于音乐,孔子用心到如此地步,不仅熟习乐曲、熟练掌握弹奏的技法,而且能够领会乐曲表达的意蕴志向,甚至体会到了乐曲作者之为人,看来,说孔子学习至美的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绝不是夸张之词了!”

“姥爷,您再讲讲‘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吧!”天一说道。

文教授高兴地说道:“泰山在春秋时期是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泰山处于我国东部,称东岳。《管子·封禅篇》中有‘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的记载。在泰山极顶筑土为坛来祭天以报天功,叫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功,称禅。这种隆重庄严的封禅大典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这对十分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孔子认为封禅大典是儒者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隆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就是现在的峄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这句话现在的引申义是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广。”

“奶奶,孔子‘观吴季札长子的葬礼’也是个典故吗?”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季札,又称公子札,泰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之四子,《汉书》中称其为吴札。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极仰慕的圣人。传说他的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即孔子所书。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他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并以采药为名,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季札的父亲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在寿梦的几个儿子中,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但是季札不肯接受王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在《论语·泰伯》中记载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而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永垂史册。周朝的葬礼是周礼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不会放过难得的学习机会。在鲁昭公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孔子前往观看葬礼。明代嘉靖年间莱芜县令陈甘雨据垂杨村的季札子长子墓、孔子观礼碑和百姓口碑考证,确认季札子长子墓应在今莱芜区口镇垂杨村。现遗有季札子长子墓、孔子观礼处、刻石纪事碑、垂杨书院遗址等文物。”

程教授继续说:“孔子在这个人生阶段里有几个特殊时间节点。其中一个是他三十四岁(鲁昭公二十四年)时向南宫敬叔学礼。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孔子三十五岁(鲁昭公二十五年)时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载:‘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孔子三十六岁(鲁昭公二十六年)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时,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孔子四十八岁(鲁定公六年)时,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史记·孔子世家》载:‘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孔子五十岁(鲁定公九年)时,‘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奶奶,接下来就是孔子的仕鲁期了,对吧?”文闻说。

程教授说:“五十岁至五十六岁是孔子的仕鲁期。孔子五十岁(鲁定公九年)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孔子因此由中都宰升司空,后升大司寇。孔子五十一岁(鲁定公十年)时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土地。孔子五十四岁(鲁定公十三年)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行动受到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五十六岁(鲁定公十四年)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鲁国大治,齐人感到害怕,选美女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送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文马,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姥姥,请您给我们讲讲夹谷会盟的典故好吗?”天一要求道。

微信图片_20230202145153.jpg

圣迹图之夹谷会齐

程教授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兼并争霸。当时,齐国和鲁国经常大动干戈,齐国夺取了鲁国的一些土地,自身也损失惨重。在定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春季,鲁国和齐国讲和。在定公十年夏季,鲁定公在祝其会见齐景公,祝其也就是夹谷。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而缺乏勇,如果派莱地的人用武力劫持鲁侯,一定可以如愿以偿。’齐景公听从了。孔丘领着定公退出,说:‘士兵拿起武器攻上去!两国的国君友好会见,而边远的东夷俘虏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君对待诸侯的正确态度。边远之地的人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之人不能搅乱华人,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对于神明来说是大不吉祥的,对于德行来说是丧失道义的,对于人来说是违背礼仪的,君王必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以后,很快就让莱地人避开。快要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一句话说:‘如果齐军出境,鲁国要派三百辆甲车跟随我们,有盟誓为证!’孔丘让兹无还作揖回答说:‘你们归还我们汶阳的土地,让我们用来供应齐国的需要,也有盟誓为证!’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招待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鲁国旧有的典礼,您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事情已经完成了,而又设享礼,这是麻烦了执事。且牺尊、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在野外合奏,而设享礼这些东西全部具备,这是不合礼仪的。如果设享礼而不具备这些东西,那就像秕子稗子一样轻微而不郑重。用像秕子稗子一样的礼节,这是君王的耻辱。不合礼仪,名声就不好,您何不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宣扬德行的。如果不能用来宣扬德行,不如不用。’最终没有设享礼。孔子依周公礼法进行了反击,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的盟书上签字,并最终归还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等地。这次会盟,展示了孔子在外交方面的卓越才华,使鲁国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

“奶奶,孔子为什么要‘堕三都’?”文闻问道。

“这段历史,你爷爷比较清楚,请他给你们讲讲吧。”程教授说。

微信图片_20230202145223.jpg

圣迹图之堕三都

文教授喝了口水,娓娓道来。“堕三都”之“堕”,通“隳”,意为毁坏城墙。简单地说,“堕三都”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由孔子主持堕毁三桓私邑的事件。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同为鲁桓公之后,史称“三桓”。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三桓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私属甲士达7000余人。僖公元年(前659年)冬,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费地由此成为季氏的私邑。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封邑在郕;封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封邑在郈。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代为鲁大夫,共执国政。公元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春天,费邑宰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旧址在今上冶古城一带)。此时,季友玄孙季武子执政。同时,叔孙氏筑郈城,孟孙氏筑郕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方丈为堵,三堵为雉,百雉为城),拟于国都。三桓分别筑有城邑作为统治中心,随着三桓的强大,三桓的家臣逐渐掌权,常依据城邑发动叛乱。

堕三都的经过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记载。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孙氏的管家,打算拆毁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封邑的城墙。叔孙氏首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氏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但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邑的人袭击鲁国。鲁定公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人躲进了季孙氏在曲阜城中的宫院,登上了当年季武子所筑的楼台。公山不狃率领的费邑人进攻鲁定公,有的人已经突入鲁定公所登楼台的近侧。这时,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攻打公山不狃。最后公山不狃率领的费邑人失败逃走,鲁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南)把他们彻底击溃。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接下来准备拆孟孙氏的郕邑,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孙氏说:“拆除了郕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且郕邑又是孟氏的屏障,没有郕邑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我不打算拆毁。”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郕邑,没有攻下来。堕郕之举,半途而废,堕三都最终失败了。

“孔子仕鲁只有短短的五年多时间。真为孔子遗憾,更为鲁国遗憾。”文教授感叹道。

“孔子离鲁,表面上看是鲁定公等人造成的,但我想这本质上也许就是春秋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程教授认真地说,“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争论,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这个话题吧。”

文闻说:“奶奶,接下来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期。有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示意图吗?”

文教授拿出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指着示意图说:“当时鲁国的近邻有两个,东边、北边是齐国,西边是卫国。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路线是由西边的卫国转向南边的各诸侯国。至于他具体走过哪些线路、去过哪些诸侯国历来颇有争议。”

文教授收起示意图。程教授继续讲述孔子从五十六岁至六十八岁周游列国的经历。这一时期共十四年,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到过卫、曹、宋、郑、晋、陈、蔡、楚等国,拜见过大小封君七十余人,但一直没能得到重用。

文闻问道:“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呢,奶奶?”

“经过这十四年的周游,孔子与弟子们踏遍诸国,宣传礼乐教化、考察民风民情,游于山水之间、感悟世事人生,收获还是很大的。”程教授回答。

“表面上看,这是孔子的无奈之举,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文教授回答说。

“那实质上是什么呢?”文闻追问道。

“实质上这是孔子主动而为的,他的目的就是游道、弘道。”文教授肯定地说。

“当然,这是我们两人的见解。游学结束后,你们两个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程教授说。

“奶奶,孔子一生的最后阶段如何概括?”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一生的最后阶段即六十八岁到七十三岁这个时期。孔子晚年返鲁,落叶归根,这个时期可称为归鲁期。孔子主要潜心于对先代文化的传承,自卫反鲁后,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并继续传道授业,‘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于游中教学相长,陶冶性情。”

“在这个阶段,对孔子而言有哪些主要事件?”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六十九岁(鲁哀公十二年)时的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仍不被用,只好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在这一年去世了。孔子七十岁(鲁哀公十三年)时颜回去世,孔子十分悲伤。孔子七十一岁(鲁哀公十四年)那年的春天,鲁哀公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这一年六月齐国陈桓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没有得到支持。孔子七十二岁(鲁哀公十五年)时听说卫国发生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后来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七十三岁(鲁哀公十六年)那一年的四月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

“奶奶,您根据年代将孔子的一生进行了概括,让我们对这位圣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文闻发自肺腑地说,天一也点头同意。

程教授说:“这种概括只是认识圣人的一个侧面,其实,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认识这位圣人。譬如在我国世代流传的关于孔子的经典智慧故事,就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真实的孔子。”

“太好了,您给我们讲讲这些故事吧!”文闻急切地说。

程教授边走边给他们讲述了孔子的经典智慧故事。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111161713.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8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