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第二章①:孔子的童年
  • 来源:
  • 作者:陈晓霞
  • 2023年02月02日
  • 审核:
  • 浏览(473)
  • 收藏
浏览字号:

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微信图片_20230202113519.jpg

程教授一行四人开始游览曲阜城中的景点。

“奶奶,相传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便带着孔子离开了陬邑,来到曲阜阙里定居。从此,孔子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关于阙里的故事,您给我们讲一下吧!”文闻说道,天一也随声附和着。

程教授说:“关于阙里的故事还是让你爷爷讲一讲吧。”

微信图片_20230202144202.jpg

阙里

文教授也不客气地讲了起来。“阙里”一词,一般是指孔子故里,因为那里有两座石阙,所以叫阙里。“阙”本意指宫廷门外两边的望楼,这在先秦时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配套建筑形式,位于国都大型建筑前面。关于“里”的本意,据《周礼·遂人》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由此可知,里是一种民居单位。也就是说,阙里即为阙下之里,是古代以建筑名称命名的居住区。

文闻问道:“爷爷,把阙里作为地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教授说,大概始于春秋以后。有两种传说,一种是说孔子殁后鲁哀公尊之为素王,并在其居住的“里”门外建双阙,以示纪念;另一种是说阙里指汉代鲁国灵光殿建筑群的南阙,因孔子成长于此,后逐渐受到关注而名载史册。

“这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吗?”文闻继续问道。

文教授说,历史文献中这方面的记载还真不少。《汉书·梅福传》中是这样记载的:“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东汉的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阙岩岩而双立。高门拟于阊阖,方二轨而并入。”其中“双立”的“朱阙”和“高门”所指的与后世的郦道元所说的“双石阙”和周鲁城正南门可能是一致的。郦道元是北魏人,他的《水经注》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名著。书中记载道:“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名儒颜之推的孙子、颜思鲁的儿子颜师古说,阙里是孔子旧里。唐初魏王李泰主编了一部大型地理著作,即《括地志》,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中华书局于1980出版了一部《括地志辑校》,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兖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在《括地志》中还引用了南朝宋伍缉之《从征记》中的说法:“阙里背洙面泗。”明代,在今曲阜城内孔庙东侧街上建造阙里坊以标其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集释(下)》中释义:“《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即名阙里,而夫子之宅在焉。”在《大清一统志》中记载:“按鲁有两观,阙名也,至圣庙在鲁城中,庙之基即古阙里。”可见,阙里的位置应是在鲁城中。根据乾隆年间的《曲阜县志》记载:出至圣庙快睹门,北为钟楼街,南为阙里坊。总而言之,历史上从东汉开始,阙里的基本含义已形成,即盛称孔子故里为阙里,阙里渐渐又成为曲阜、孔氏家族(阙里世家)、儒学(阙里六艺)与孔庙(孔子鹤立阙里)的代名词,沿用至今。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史籍中对阙里位置的记载有所差异。

文闻说:“关于阙里的文献记载可真不少。对了,阙党与阙里有关系吗,爷爷?”

文教授说:“这个问题最好由你奶奶回答。”

程教授说:“简单地说阙里即阙党。在《论语·宪问》中记载:‘阙党童子将命。’这句话的大意是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在《荀子·儒效》中记载:‘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住在阙党的时候,阙党子弟将捕获的鱼兽进行分配,其中有父母的人就分得多一些,是为了推行孝悌之道。清朝的刘宝楠解释为:‘阙党是孔子所居。’”

听了三人的问答之后,天一问道:“你们说的都是两千年前的阙里。今天,在曲阜还有阙里吗,姥爷?”

文教授说:“现在曲阜还保留着阙里坊,为木构四柱三楹式建筑,是曲阜现存的最早的木质牌坊,绿瓦覆顶,飞檐双重,彩绘斗拱,额题阙里二字。现在曲阜阙里故址,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即阙里街一带,含孔庙阙里故宅。今天,在阙里仅存明代‘阙里’坊纪念性建筑及街道,即阙里街。在这条街上,存有阙里坊、孔子故宅和钟楼等标志性建筑作为历史沉淀后的宝贵遗迹。”

文教授说根据孔繁银先生于2002年所著的《曲阜的历史名人与文物》记载,旧时曲阜有三处石阙遗存,名为“阙里阙”“鲁灵阙”“鲁贤阙”。有五石为阙里之阙留存,散置于孔庙大中门下。五石均为方形,四面雕刻图案,上下接面平整,1978年尚叠砌于孔庙西庑,共分五层。还有六石为鲁灵之阙留存,因岁久被掩藏于孔府内库房院(避难楼东院落),于1956年被发现。1978年孔庙开放陈列画像石时,将阙石移入孔庙西庑,叠砌为六层石阙。另外,有六石为鲁贤之阙留存,1960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64年相关人员从鲁贤村北收集其中花纹清楚的三石,看不出花纹的三石被弃之原地。1979年,人们将运来的三块阙石安装在一起,就成为今天的鲁贤阙。

“姥爷,孔子是否在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呢?”天一问道。

“这方面的事情还是让你姥姥讲讲吧。”文教授说。

程教授说:“应该是这样的,孔子在阙里度过了几十年的生活时光。”

文闻说:“奶奶,孔子的童年是在阙里度过的吗?”

程教授说:“是的,孔子一生中有几个主要阶段都是在阙里度过的。”

“那您就先给我们讲讲孔子的童年生活吧。”文闻说。

程教授说:“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徵在便带着他离开了陬邑。传说他们在邻居的帮助下,在我们今天看到的阙里一带赁了三间茅舍居住下来。颜徵在在门前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种些五谷杂粮和蔬菜,勉强可以糊口。她还给人拆补浆洗衣服,做些零活。冬天夜长,她就在菜油灯下编草鞋,赚些零花钱。你们可以想象出来,孔子童年时,母子两人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孔子小小年纪也不得不帮助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根据《论语·子罕》记载,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句话就是说他小时候非常贫苦,所以会做很多粗活儿杂活儿。”

“据说,孔子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关于这一点还有不少故事呢。”文闻说。

“是的,把你知道的给天一讲讲吧。”程教授高兴地说。

“姐姐,请讲吧。”天一愉快地说。

文闻说:“好吧,我就讲讲孔子小时候习礼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30202144208.jpg

俎豆礼容

据说,孔子小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喜爱游戏、玩耍。他小时候得不到什么像样的玩具,很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玩儿。这就是他常做的也几乎是唯一的游戏了。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先来说说“俎”,在过去俎有两种意思:其一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里面的俎,指的是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其二是指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被用于陈设牛羊肉。在古代俎一般被作为对祭祀时放祭品的方形器物的专属称谓。再来说“豆”。“豆”的本意是指一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状像带高座的盘子,商周时期,多被用作礼器,经常与“俎”和“鼎”合用。郑环在《孔子世家考》中说:“孔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孔子自小以礼为嬉戏的内容,说明孔子自幼即对习礼有浓厚兴趣。《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载:“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意思是:如今孔丘年轻有礼貌,前途不可限量,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可见孔子年轻时即以好礼知名于世,成为人们的榜样。孔子的家离鲁国的宗庙很近,每当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颜徵在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天长日久之后,很自然地,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熟记于心了。模仿,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年幼的孔子也不例外,他常常与邻家的孩子们一起玩“过家家”。有一天,孔子与邻居小孩先用泥捏出礼器鼎、簋、簠、、盘、匜、壶、豆、卮等,然后模仿大人迈着方步,一进三退、三拜九叩地做起祭礼的动作。见此情景,颜徵在很欣慰。几天以后,颜徵在买回了一大堆陶烧的礼器,教孩子们陈俎豆,设礼容。她把自己的衣服找出来,让孩子们穿上做礼服。这个时候,孔子大概六岁。他穿起母亲的紫红上衣,又宽又大,包着脚跟,走起来一摇三晃,惹得颜徵在笑个不停。有时高兴了,颜徵在自己也扮演某一角色,同孩子们一起演习祭礼:燔柴、献爵、奠帛、行三拜九叩礼。

“姥姥,孔子小时候除了游戏之外还做什么?”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孔子小时候就好学,母亲颜徵在是他的启蒙老师,主要教他读书识字。大约七岁之后,孔子在外祖父颜襄家受教,不到三年,就把这位闻名遐迩的博学大师腹中的学问‘掏空’了。”

“奶奶,传说孔子的六艺高超,他是什么时候学习的?”文闻问道。

程教授说:“在《论语·述而》中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多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他跟车夫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他那个时代,贵族子弟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很广泛,除了文字、数学、音乐、礼仪之外,还包括书法、射箭、驾车等实用技能。孔子打小就比一般的儿童发育得快,个子高,身体也格外壮实,动手能力、领悟能力都很强,无论是射箭还是驾车,他都能很快把握住要领。”

“姥姥,孔子的驾车技术到底有多好?”天一问道。

程教授说:“《韩诗外传》记载:孔子云:‘美哉!颜无父之御也。马知后有舆而轻之,知上有人而爱之。马亲其正而爱其事,如使马能言,彼将必曰:‘乐哉,今日之驺也!’”颜无父驾车的时候,马很高兴地拉着车跑,丝毫不觉得车和车上的人是负担。如果马会说话,它一定会说:“好快活,好快活呀!”在孔子心目中颜无父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个驾车高手。孔子驾车也早已达到了这种境界。孔子驾车,很讲究辕马和边马之间的相互协调。他通过手中的马缰,调整着每一匹马的速度和步伐,无论是徐徐前行还是急速奔跑,都使它们步调一致,坐车的人感觉不到左摇右晃、前仰后合,马匹跑起来也张弛有度、丝毫不觉得疲劳。弟子们不禁慨叹:“老师驾驭马车,坐在车上的人和在下面拉车的马都是一种享受啊!”这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里面的两句诗描述的一样,“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意思是说,手握着的马缰就如同编织的一排排丝线一样有条不紊,车辕两旁的马像跳舞行列一样整齐。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111161713.jpg

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8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