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杨海文:学科互动·方法辩证·格局贯通——我对孟子研究的期望
  • 来源:走进孔子
  • 作者:杨海文
  • 2023年01月06日
  • 审核:
  • 浏览(450)
  • 收藏
浏览字号:

微信图片_20230106105635.jpg

杨海文教授在“孟子思想及其在历代的影响” 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

 

“孟子思想及其在历代的影响”学术研讨会即将落下帷幕,本次会议的召集人孔德立教授委托我做一个学术总结。我觉得学科互动、方法辩证、格局贯通这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孟子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基于学科的角度,如何看待哲学与历史的互动。

这几天(2022年8月15—16、18—19日),我有幸接连参加了两个孟子会议。除了本次研讨会,还有主会场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过孟子而思:孟子学新探暨《孟子通释》”学术研讨会。《孟子通释》是李景林教授2021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这两个研讨会既有哲学系的师生参加,也有历史系的师生参加。翻看论文集,我发现哲学思考的作品远远多于历史考证的作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哲学系有中国哲学专业,历史系有中国思想史专业,这两个专业历来就是亲密无间的左邻右舍。说到这里,我想起两位现已九十多岁的老先生。一位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锦全(1926年生),本科毕业于历史系,后来跟随杨荣国复办哲学系,最终创立了中国哲学专业。另一位是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张岂之(1927年生),他是侯外庐的学生。从杨荣国、侯外庐到李锦全、张岂之一以贯之的治学传统,可以称作哲学—思想史传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哲学的。这个传统影响了很多人,所以哲学思考的作品多于历史考证的作品并不奇怪。

那么,如何理解“孟子在历代的影响”这一表述呢?这个问题颇为复杂。众所周知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让我们多数人获得某种程度的解释。每个人都在自身所处的时代当中参与孟子思想的历史传播。古人如此,东汉是赵岐写《孟子章句》的当代,北宋是孙奭写《孟子注疏》的当代,南宋是朱熹写《孟子集注》的当代,清代是焦循写《孟子正义》的当代。今人亦是如此,今天是我们的当代。我们经由哲学与历史的学科互动,通过孟子而思,同样是孟子思想历史传播的重要表现。

第二个问题是基于方法的角度,如何看待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研究孟子必须遵循的方法论。这种辩证关系,可以进一步解释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综合创新。我不久前在《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4期发表《孟子与“孔孟之道”的形成》一文,指出孟子为“孔孟之道”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温故知新,重在“仁”的发挥;二是推陈出新,重在“仁义”的发展;三是破旧立新,重在性善论、养浩然之气、孔子作《春秋》、距杨墨的发明;四是综合创新,重在道统论的发端。

孟子以继承、创新的方式推进并发展了孔子之道与“孔孟之道”,在汉唐时期得到司马迁、扬雄、赵岐、韩愈、皮日休等思想家的推崇。唐宋后的孟子升格运动包括孟子其人圣人化、《孟子》其书圣经化、孟子故里圣地化,同时将“孔孟之道”置入文庙祭祀、科举教育两个系统。“孔孟之道”的精神内涵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将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集于一身,契合当代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我们今天研究孟子,需要多做一些方法论的沉思,尤其是要厘清并承诺“继承是本分,创新是本怀”的辩证关系。

第三个问题是基于格局的角度,如何看待个体与时代的贯通。

即使是像孟子这样的圣贤,在其有生之年,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从《孟子》中时常读到孟子的感叹:“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孟子这里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于——个体与时代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置身于今天这个伟大而又复杂的时代,我们做孟子研究,不只是个体行为,更是时代需求。所以,个体自由的解释与探索,一方面要跟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借此矫正、丰富并提升时代精神。个人与时代的贯通,说到底是我们研究孟子乃至研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格局之事,绝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必须念兹在兹。

此时此刻,我想起“不忘初心”这句名言。网上铺天盖地说“不忘初心”典出佛家文献。请大家翻到《孟子·尽心下》第37章,亦即《孟子》全书的倒数第2章,其中说道:“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这里的“不忘其初”,才是“不忘初心”的出处。

微信图片_20230106105652.jpg

《孟子》之言“不忘其初”

《孟子》讲的“不忘其初”已经演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词“不忘初心”,这难道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孟子及其思想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魅力与力量吗?对于当前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背景下的孟子研究而言,学科之间多一些互动,方法之际多一些辩证,格局之上多一些贯通,孟子就会始终在我们的身边,始终在我们的心里。

(本文为2022年8月19日“孟子思想及其在历代的影响”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据录音整理而成)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